原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太阳病,桂枝证”,指的是太阳经感受外邪,出现桂枝汤证的表现,通常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身疼、鼻鸣干呕等症状,治疗原则当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为主,方用桂枝汤。
“医反下之”,意味着医生错误地使用了攻下的方法治疗,这违背了中医“有表证者,先解表而后攻里”的治疗原则。攻下后,邪气内陷,脾胃受损,导致“利遂不止”,即腹泻不止。
“脉促者,表未解也”,脉促指的是脉搏跳动较快且有间歇,这里可以理解为邪气虽因误下而内陷,但表邪仍未完全解除。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若患者同时出现喘息和汗出的症状,这提示邪气已入里化热,热邪壅肺,肺失宣降则喘,热迫津液外泄则汗出。此时,治疗应以清热解表、止利平喘为主,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综上所述,这段条文描述的是太阳病桂枝证误下后,表邪未解,邪气内陷化热,出现腹泻、喘息、汗出等症状的治法。葛根黄芩黄连汤能够清热解表、止利平喘,适用于此证。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原文: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葛根芩连汤的部分药材及其用量。葛根芩连汤,源于《伤寒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表证未解,邪热入里所致的泻下症状,如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等。
具体来看药材及其用量:
葛根半斤:葛根是此方的主药,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等功效。半斤的用量,在古代中药计量中属于较大剂量,意在强调其解肌退热、生津止渴的作用,同时也利用其升阳止泻的功效,以升提下陷之阳气,达到止泻的目的。
甘草二两(炙):炙甘草在此方中主要起到调和诸药、缓急止痛的作用。炙甘草经过炮制后,药性更为温和,能够增强方剂的整体疗效,同时减少某些药材可能带来的刺激性。二两的用量,适中而不过,体现了中医方剂配伍的精巧。
黄芩三两、黄连三两:黄芩和黄连都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要药。在此方中,它们共同起到清泄里热、燥湿止泻的作用。三两的用量,足以彰显其清热燥湿之力,与葛根相伍,一升一降,共奏止泻之功。
黄芩,作为一味在中医临床中广泛应用的中药材,其药性特点鲜明,功效多样。下面,我将从黄芩的性味归经、主要功效、适用病症以及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对其进行详细的科普介绍。
一、性味归经
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这一性味归经的特点,决定了黄芩在中医理论中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泻、凉血止血等功效。
二、主要功效
1. 清热解毒:黄芩性寒,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特别适用于治疗因热毒壅盛所致的病症,如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等。
2. 燥湿止泻:黄芩味苦能燥湿,对于因湿热蕴结所致的腹泻、痢疾等消化系统疾病,黄芩具有显着的止泻效果。
3. 凉血止血:黄芩能够凉血止血,适用于治疗因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咯血、便血等出血症状。
4. 安胎:黄芩还具有一定的安胎作用,对于孕妇因湿热内蕴所致的胎动不安等症状,黄芩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四、使用注意事项
1. 脾胃虚寒者慎用:黄芩性寒,脾胃虚寒者服用后可能会加重脾胃虚寒症状,因此应慎用。
2.不宜长期大量服用:长期大量服用黄芩可能会对脾胃造成损伤,导致脾胃虚寒、腹痛腹泻等症状。
3. 孕妇慎用:虽然黄芩具有一定的安胎作用,但孕妇在服用黄芩时仍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黄芩作为一味性寒味苦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泻、凉血止血、安胎等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湿热泻痢、肺热咳嗽、咽喉肿痛、胎动不安等病症。然而,在使用黄芩时也需要注意其使用注意事项,避免不当使用带来的副作用。
黄连,作为一味在中医临床中历史悠久的中药材,其药性独特,功效显着。下面,我将从黄连的性味归经、主要功效、适用病症以及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对其进行详细的科普介绍。
一、性味归经
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这一性味归经的特点,决定了黄连在中医理论中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
二、主要功效
1. 清热燥湿:黄连苦寒,能够清热燥湿,特别适用于治疗因湿热蕴结所致的病症,如湿热泻痢、黄疸等。
2. 泻火解毒:黄连能够泻火解毒,适用于治疗因火热内盛所致的病症,如高热神昏、心烦不寐、目赤肿痛、痈肿疮毒等。
3. 清心除烦:黄连入心经,能够清心火,除烦热,适用于治疗因心火亢盛所致的心烦不寐、心悸不宁等症状。
三、适用病症
黄连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以下病症:
1. 湿热泻痢:黄连能够清热燥湿止泻,是治疗湿热泻痢的要药,常与黄芩、黄柏等药物配伍使用。
2. 高热神昏:黄连能够泻火解毒,清心除烦,适用于治疗因高热所致的神昏谵语等症状,常与连翘、栀子等药物配伍使用。
3. 心烦不寐:黄连能够清心火,除烦热,适用于治疗因心火亢盛所致的心烦不寐等症状,常与阿胶、鸡子黄等药物配伍使用。
4. 痈肿疮毒:黄连能够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适用于治疗痈肿疮毒等症状,可外用或内服。
四、使用注意事项
1. 脾胃虚寒者慎用:黄连性寒,脾胃虚寒者服用后可能会加重脾胃虚寒症状,导致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因此应慎用。
2. 不宜长期大量服用:长期大量服用黄连可能会对脾胃造成损伤,导致脾胃虚寒、消化不良等症状。
3. 孕妇慎用:黄连性寒,孕妇服用后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孕妇应慎用。
4. 用量控制:黄连一般用量不宜过大,通常根据病情和体质情况调整用量,一般不超过20克。
原文: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上四味”指的是方剂中的四种药材。在中药方剂中,药材的数量和种类是根据病情和治法来确定的,每种药材都有其独特的药性和功效。
接着,“以水八升”指的是在煎煮前,需要将药材放入足够的水中浸泡和煎煮。这里的水量是以升为单位来衡量的,八升水是一个相对较大的量,通常用于煎煮较大剂量的药材或者需要较长时间煎煮的方剂。
然后,“先煮葛根”指的是在煎煮过程中,需要先单独煎煮葛根这一味药材。葛根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等功效,其药性较为特殊,需要先煎煮以充分释放其药效。
“减二升”则是指在煎煮葛根的过程中,随着水分的蒸发和药材对水分的吸收,水量会逐渐减少。当水量减少到六升时(原八升减去二升),就可以加入其他药材了。
“内诸药”指的是将剩下的三种药材加入已经煎煮过的葛根汤中,与葛根一同煎煮。这样可以使药材之间的药效相互融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煮取二升”则是指在加入所有药材后,继续煎煮直到水量减少到二升左右。这个过程中,药材的药效会逐渐溶解在水中,形成具有治疗作用的药液。
“去滓”则是指在煎煮完成后,需要将药液中的药材渣滓过滤掉,只保留纯净的药液。
最后,“分温再服”则是指将过滤后的药液分成两份,分别在适当的温度下服用。这样可以确保药效的充分发挥,同时避免一次性服用过多导致的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