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
在中医理论中,太阳中风是外感病的一种证型,主要表现为脉浮、发热、恶寒、身疼痛等症状。而大青龙汤则是治疗这种证型的一种方剂,但其使用有着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首先,我们来理解题目中的描述。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这些症状组合起来,提示患者体内有寒邪束表,阳气郁闭不得外泄,同时又有烦躁等热象,说明寒邪外束,阳气内郁化热。这种情况下,大青龙汤能够发汗解表,兼清里热,因此是适应症。
然而,如果患者的脉象微弱,汗出恶风,这表示患者正气已虚,不能耐受峻猛的发汗药。大青龙汤发汗力猛,若用于此类患者,则易导致阳气过泄,出现厥逆(四肢厥冷)、筋惕肉瞤(肌肉跳动)等阳虚阴盛的症状,这是逆治,即治疗不当导致的病情加重。因此,对于脉微弱、汗出恶风的患者,由于他们本身已经存在正气不足、阳气虚衰的情况,再使用大青龙汤发汗解表,就会进一步耗伤阳气,加重病情。
所以,在治疗太阳中风证时,我们需要仔细辨析患者的症状表现,特别是脉象和汗出的情况。对于脉浮紧、不汗出而烦躁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大青龙汤;但对于脉微弱、汗出恶风的患者,则应该避免使用大青龙汤,以免发生逆治。
原文: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我们需要理解伤寒病的基本病理机制。伤寒病是由于外感寒邪,导致人体阳气被郁,营卫不和,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在这个过程中,脉象、身体疼痛与沉重感、以及是否有少阴证(即肾阳虚衰的证候)都是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这种伤寒病证型,脉浮缓意味着阳气虽然被郁,但并未达到紧张拘急的程度,与脉浮紧的伤寒表实证有所不同。身不疼但重,说明寒邪主要作用于肌肉层面,而未深入到经络或骨骼,因此疼痛不明显,但肌肉沉重感明显。乍有轻时,则表明病情有波动,可能与正气与邪气的斗争有关。
同时,无少阴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依据。少阴证代表着肾阳虚衰,若存在少阴证,则不宜使用发汗力较强的大青龙汤,以免进一步耗伤阳气。
原文: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列出的这几位药材,其实是大名鼎鼎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简称麻杏石甘汤)的。在中医经典《伤寒论》及其相关文献中,麻杏石甘汤是治疗肺热喘咳的经典方剂。不过,这个方子似乎融合了麻杏石甘汤和其他方剂的元素,是一个经过改良或特定情境下使用的复方。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药材的基本功效:
麻黄(去节):主要功效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在这里,它很可能是用来宣肺平喘,帮助打开肺气,使痰液易于咳出。不过,去节的麻黄通常认为发汗作用稍强,可能更侧重于解表或散邪。
桂枝(去皮):桂枝能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在这里的加入,旨在调和营卫,增强方剂的温通作用,或是为了配合麻黄增强解表效果。但请注意,桂枝与麻黄同用,发汗力较强,需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谨慎使用。
甘草(炙):炙甘草主要功效是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在这里,它很可能起到调和药性、保护脾胃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祛痰止咳。
杏仁(去皮尖):杏仁能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在这里,它主要用于止咳平喘,帮助缓解咳嗽和喘息症状。
生姜(切):生姜能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加入生姜可能旨在增强方剂的解表散寒作用,同时也有助于调和胃气,防止药物过于寒凉伤胃。
大枣(擘):大枣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在这里,大枣很可能起到保护脾胃、增强患者正气的作用。
石膏(如鸡子大,碎):石膏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在这里,它是方剂中的清热药,主要用于清肺热,缓解因肺热引起的喘咳、烦渴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方剂看起来融合了多个经典方剂的元素,且药材用量较大(尤其是麻黄和石膏),这需要在专业中医的指导下使用,以确保用药的安全和有效。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方剂中的药材和用量可能需要适当调整。
原文: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这段描述的是中医煎药和服药的一种方法,特别是针对含有麻黄等需要先煎或特殊处理的中药材的方剂。下面我将按照这段描述的顺序,逐一解释其中的要点。
首先,“上七味,以水九升”,指的是方剂中的七味药材,需要用九升的水来煎煮。这个水量是根据药材的量和煎药所需的时间来确定的,以确保药材能够充分浸泡和煎煮。
接着,“先煮麻黄,减二升”,这是因为麻黄中含有较多的挥发油,如果与其他药材同煮,可能会使挥发油过早挥发,影响药效。因此,需要先单独煎煮麻黄,待水量减少到大约七升时(即原水量的八分之七,这里简化为减二升来描述),再进行下一步。
“去上沫”,是因为麻黄在煎煮过程中会产生一层白色的泡沫,这层泡沫中含有较多的杂质和不良成分,因此需要去掉。
“内诸药,煮取三升”,指的是将剩下的药材加入已经煎煮过的麻黄水中,继续煎煮,直到水量减少到大约三升。这个过程中,药材的有效成分会逐渐溶解在水中,形成药液。
“去滓,温服一升”,指的是将煎好的药液过滤掉药渣,然后趁热服用一升。温服是为了避免药液过冷刺激脾胃,同时也有利于药效的发挥。
“取微似汗”,是服药后的期望效果。中医认为,通过发汗可以排出体内的病邪,但发汗不宜过多,以免耗伤正气。因此,服药后应取微汗,即稍微出一点汗即可。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如果服药后出汗过多,可以用温粉(一种由米粉等制成的干燥粉末)扑在身上,以吸收多余的汗液,防止因出汗过多而耗伤阳气。
“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服药一次后就出汗了,那么就不需要再服用剩下的药液了。因为如果继续服用,可能会导致出汗过多,进而耗伤阳气,出现虚证,表现为恶风、烦躁、不得眠等症状。
总的来说,这段描述的是中医煎药和服药的一种方法,特别是针对含有麻黄等需要先煎或特殊处理的中药材的方剂。在煎药和服药过程中,需要注意药材的煎煮顺序、时间、水量以及服药后的反应,以确保用药的安全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