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二章 (19):趺阳脉、寸口脉与少阴脉的脉象解读与健康指南

原文:趺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趺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的记载。这句话描述的是一种通过切脉诊断疾病的情况,并指出了相应的病情预后。

“大而紧”是对脉象的描述。大脉通常指的是脉象洪大有力,可能表示体内气血旺盛或者病邪亢盛。紧脉则是指脉象紧张有力,如绷紧的琴弦,可能表示寒邪侵袭或者疼痛等症状。

“当即下利”描述的是病情表现,即患者会出现腹泻的症状。在中医理论中,腹泻通常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可能是由于寒湿邪气侵袭脾胃,或者脾胃本身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所致。

“为难治”则是对病情预后的判断。这里的难治并不是说无法治疗,而是指治疗起来比较困难,需要更加精细的辨证施治和更长的治疗时间。

对于这种情况,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比如,如果判断为寒湿邪气侵袭脾胃所致的腹泻,可能会采用温中散寒、健脾止泻的方剂进行治疗。同时,还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程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以及体质、年龄、病程等因素。在面对类似“趺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的病情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和客观的态度,积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和指导。

原文: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

“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这句话,描述了一种通过切脉诊断并结合症状分析病情的情况。下面我将逐一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寸口脉弱而缓”,寸口脉是中医切脉时常用的部位,位于手腕部,是手太阴肺经的动脉搏动处。弱脉指的是脉象细软无力,可能表示体内气血不足或者阳气虚弱;缓脉则是指脉象和缓,不急促,可能表示正气尚足,但也可能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有关。

“弱者阳气不足”,这里的“弱”指的是脉象弱,而阳气在中医理论中是指人体内的温暖、活动、向上的力量。阳气不足可能导致身体机能减退,畏寒肢冷等症状。

“缓者胃气有余”,这里的“缓”并非指病情轻微,而是指脉象和缓。在中医看来,胃气是脾胃功能的重要体现,胃气有余可能表示脾胃功能尚好,能够消化食物,产生气血。但在此语境下,与前面的“弱”脉相结合,也可能暗示着一种相对平衡或代偿的状态。

“噫而吞酸”,噫即嗳气,吞酸则是指胃酸上逆至口中,有酸味。这通常是脾胃不和、胃气上逆的表现,可能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

“食卒不下”,指的是食物突然不能顺利下咽,这可能与食管、胃或膈肌的功能障碍有关。

“气填于膈上也”,则是指气机阻滞在膈肌以上部位,导致胸闷、气短等症状。这可能是由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原因导致的气机紊乱。

这句话描述的是一种阳气不足、脾胃不和、气机阻滞的病情。在治疗上,中医可能会采用温阳益气、和胃降逆、理气宽中的方法,以恢复身体的平衡和和谐。同时,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原文: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抟,肠鸣而转,转即气动,隔气乃下,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抟,肠鸣而转,转即气动,隔气乃下,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这句话,详细而生动地描述了一种通过切脉诊断并结合症状分析病情的复杂情况。下面我将逐一解析这句话的含义。

“趺阳脉紧而浮”,趺阳脉如前所述,是中医切脉时常用的部位之一,位于足背动脉搏动处。紧脉指的是脉象紧张有力,如绷紧的琴弦,通常表示体内有寒邪侵袭或者疼痛等症状;浮脉则是指脉象轻浮,易于触及,通常表示正气抗邪于外或者病邪初起。

“浮为气,紧为寒”,这里的“浮”和“紧”分别对应了气和寒两种病理状态。浮脉可能表示气机不畅或者正气抗邪,而紧脉则明确指出了寒邪的存在。

“浮为腹满,紧为绞痛”,这两句进一步解释了浮脉和紧脉可能导致的具体症状。浮脉可能伴有腹部胀满不适,而紧脉则可能引发剧烈的绞痛。

“浮紧相抟,肠鸣而转”,这里的“相抟”指的是两种脉象相互作用、交织在一起。浮紧相抟可能表示气机和寒邪在体内交织、冲突,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出现肠鸣声。

“转即气动,隔气乃下”,肠道蠕动加快会推动气体在肠道内移动,形成气动。当气动到达膈肌时,可能会引发呃逆或嗳气等症状,使隔气得以下降。

“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少阴脉在中医理论中通常与肾脏功能相关。少阴脉不出可能表示肾气不足或者肾脏功能受损。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阴部肿大而虚软的症状,这可能是由于肾气不足导致的水液代谢失常或者局部气血循环不畅所致。

这句话描述了一种以趺阳脉紧而浮为主要特征的病情,伴有腹部胀满、绞痛、肠鸣、气动、隔气下降以及少阴脉不出、阴部肿大而虚等症状。在治疗上,中医可能会采用温中散寒、理气止痛、调理气机等方法,以恢复身体的平衡和和谐。同时,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