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2章 (21)趺阳脉诊与宗气兴衰:中医视角下的健康密码

原文: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这句话,其实是对中医脉诊的一种描述。在中医理论中,趺阳脉是阳明胃经的动脉,位于脚背上,是诊断脾胃疾病的重要脉象之一。

“趺阳脉沉而数”表示脉象深沉且跳动快速。其中,“沉”主里实,意味着病邪在里,且正气充实,有能力与病邪抗争;“数”则主热,表示体内有热邪,这种热能消化水谷,所以患者通常食欲较好,能够消谷引食。

如果脉象在“沉而数”的基础上,还出现“紧”的脉象,那么病情就变得复杂且难治了。紧脉通常表示寒邪强盛,或者正气与病邪在体内激烈抗争,导致气血凝滞、运行不畅。在这种情况下,脾胃阳气可能受到严重损伤,邪实正伤,治疗起来就相对困难。

因此,“趺阳脉沉而数,紧者病难治”这句话,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在面对脾胃疾病时,要仔细辨析脉象,准确判断病情轻重和寒热虚实,以便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也强调了中医脉诊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原文: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虚,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抟,宗气衰微,四属断绝。四属者,谓皮肉脂髓。俱竭,宗气则衰矣。

“阳脉浮而芤”,阳脉通常指的是寸脉,也就是靠近手腕外侧的脉象。浮脉,指的是脉象轻按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一般主表证,表示卫气(即人体表面的防御之气)虚浮在外。而芤脉,则是脉象浮大中空,如按葱管,主血虚,表示荣气(即营养人体的气血)受到了损伤。

“浮者卫气虚”,如前所述,浮脉反映了卫气虚浮,不能固守于内,这通常与外感风寒、正气不足有关。

“芤者荣气伤”,芤脉则揭示了荣气受损,导致血虚不充,这可能是由久病不愈、营养不良、失血过多等原因造成的。

“其身体瘦,肌肉甲错”,这是脉象所反映的身体状况。卫气虚浮、荣气受损,必然导致身体得不到足够的滋养,从而出现消瘦、肌肉萎缩、皮肤粗糙(甲错)等症状。

“浮芤相抟,宗气衰微”,浮脉与芤脉并存,相互交织,进一步加剧了卫气与荣气的损伤,进而影响到宗气(即胸中之气,为后天之气的主要部分,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气与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相结合而成)。宗气衰微,则会出现气短乏力、呼吸微弱、声音低怯等症状。

“四属断绝”,这里的“四属”可以理解为与宗气密切相关的脏腑组织或功能。宗气衰微,必然导致这些脏腑组织或功能的衰退和失调,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以及中医通过脉象诊断疾病、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转归的深奥智慧。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脉象、症状、体质等因素,综合判断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四属者,谓皮肉脂髓”这句话,是对人体构成的一种精炼概括。皮肉、脂髓,这四者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支撑,它们与宗气的关系也极为密切。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四属”的具体含义:

皮:指的是人体的皮肤,它不仅是人体的最外层保护膜,还承担着调节体温、排泄废物、感知外界刺激等重要功能。

肉:指的是附着在骨骼和内脏上的肌肉组织,它们为人体提供力量和运动能力,同时也是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

脂:指的是人体内的脂肪组织,它们不仅起到保温、缓冲外界冲击的作用,还是人体能量储存的重要形式。

髓:主要指的是骨髓和脑髓,它们是人体造血和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当这“四属”出现衰竭时,人体的整体机能和生命力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其中,宗气的衰微就是最为显着的表现之一。

宗气,作为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积于胸中之气,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气与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在人体中发挥着推动呼吸、行血、维持语音、调节水液代谢等重要功能。当“四属”衰竭时,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水谷之气生成不足;肺脏功能受损,清气吸入减少,都会导致宗气生成不足或耗散过多,从而出现宗气衰微的症状。

宗气衰微的表现多种多样,如气短乏力、呼吸微弱、声音低怯、面色无华、精神萎靡等。这些症状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还可能导致其他脏腑功能的衰退和疾病的滋生。

因此,保持“四属”的健康和平衡对于维护宗气的充盛和人体的整体健康至关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饮食调养、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和心理状态,以维护“四属”的健康和宗气的充盛。

原文: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抟,则为短气。

趺阳脉作为阳明胃经的动脉,其脉象变化往往能够反映出脾胃功能的盛衰以及体内气血阴阳的平衡状态。对于“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抟,则为短气”这一描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首先“趺阳脉微而紧”,这里的“微”指的是脉象微弱,按之无力,通常反映了正气不足,脾胃虚弱的状态。而“紧”则指的是脉象紧张有力,如弦紧绷直,往往与寒邪侵袭或气血凝滞有关。当趺阳脉出现微而紧的脉象时,意味着脾胃功能已经受到了损伤,同时体内可能存在寒邪的侵袭。

接下来,“紧则为寒”,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紧脉与寒邪之间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寒邪具有凝滞、收引的特性,能够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当寒邪侵袭脾胃时,就会导致脾胃阳气受损,运化功能减弱,出现趺阳脉紧的脉象。

而“微则为虚”,则指出了微脉与正气不足之间的关系。正气是人体抵抗外邪、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力量。当正气不足时,人体就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同时也会出现各种虚弱的症状。在趺阳脉微的情况下,往往意味着脾胃功能已经衰退,正气不足,无法有效抵御外邪的侵袭。

最后,“微紧相抟,则为短气”,这句话是对前面脉象变化的综合判断。当趺阳脉出现微而紧的脉象时,意味着脾胃功能已经受到了损伤,同时体内存在寒邪的侵袭。这种情况下,脾胃阳气受损,运化功能减弱,气血生成不足,同时寒邪凝滞气血,导致气机不畅。因此,患者会出现短气的症状,即呼吸短促、不畅快。

综上所述,趺阳脉微而紧的脉象变化反映了脾胃功能的损伤以及体内寒邪的侵袭。当出现这种脉象时,患者应该及时就医,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来调理脾胃功能,祛除体内寒邪,恢复气血的平衡状态。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原文: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硬

在中医理论中,趺阳脉作为阳明胃经的动脉,其脉象的变化往往能够反映出脾胃功能的盛衰以及气血的盈亏。当“趺阳脉不出”时,意味着这条脉象难以触及,这通常与脾胃功能严重受损、气血极度亏虚有关。

“脾不上下”这一描述,则进一步强调了脾胃功能的失常。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能够将饮食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各处。同时,脾也主升清,能够将精微物质上输于心肺,以化生气血。当脾胃功能受损时,其升清降浊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导致气血生成不足,运行不畅。

“身冷肤硬”则是脾胃功能失常、气血亏虚在体表的直观表现。由于脾胃无法将足够的精微物质输送到全身,导致体表气血不足,无法维持正常的体温和皮肤弹性。因此,患者会出现身体发冷、皮肤僵硬的症状。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种情况往往与长期饮食不节、过度劳累、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会损伤脾胃,导致其功能下降,进而影响到气血的生成和输布。

针对这种情况,中医通常会采用健脾益气、温中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通过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气血的生成和输布,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同时,患者也应该注意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志不畅等因素对脾胃的进一步损伤。

总之,“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硬”这一描述反映了脾胃功能严重受损、气血亏虚的病理状态。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和患者的自我调理,可以逐渐改善这一状态,恢复身体的健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