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5章 (22)伤寒误用桂枝?中医教你用甘草干姜汤恢复阳气!

原文: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这段描述是对一种病症及其误诊情况的分析。首先,我们来逐句解析这段文字:

“伤寒脉浮”:表示患者患有伤寒病,且脉象浮,通常意味着病邪在表。

“自汗出”:指患者不自主地出汗,这可能与体虚或病邪外散有关。

“小便数”:即小便频繁,可能暗示体内津液流失或肾气不固。

“心烦”:表明患者内心烦躁不安,可能与热邪内扰或阴虚火旺有关。

“微恶寒”:患者虽然发热,但仍感到轻微的寒冷,这是伤寒病的典型表现之一。

“脚挛急”:指脚部肌肉痉挛或抽搐,可能与津液不足、筋脉失养有关。

接下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是对医生误诊行为的批判:

“反与桂枝”:桂枝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营卫不和的表证。但在此情况下,使用桂枝汤并不适宜。

“欲攻其表”:意味着医生试图通过发汗来解表,但根据患者的症状,这并不是最佳的治疗方法。

“此误也”:明确指出这种治疗方法是错误的。

那么,为什么使用桂枝汤是误诊呢?

从患者的症状来看,它不仅存在表证,还有津液流失、阴虚火旺等里证表现。桂枝汤虽然能解表,但发汗作用较强,对于已经存在津液流失的患者来说,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其病情。此外,患者的“脚挛急”症状也提示我们,其筋脉已经失养,需要滋养阴液、柔筋缓急的治疗。因此,在此情况下,使用桂枝汤并不适宜,而应该选择既能解表又能兼顾里证的治疗方法。

“得之便厥”:意味着患者在某种病因作用下,迅速出现了四肢厥冷的症状。这通常是由于阳气不足,无法温煦四肢所致。

“咽中干”:表明患者咽喉部有干燥感,这可能与津液不足或热邪伤津有关。

“烦躁吐逆”:烦躁是内心不安、急躁易怒的表现,吐逆则是呕吐的逆动。这两者结合,往往提示我们患者体内存在寒热错杂、气机逆乱的情况。

接下来,“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是对治疗方法的阐述:

“甘草干姜汤”:这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由甘草和干姜两味药组成。甘草具有益气和中、缓急止痛的功效,而干姜则能温中散寒、回阳救逆。两者合用,既能温补阳气,又能调和气机,对于阳气不足、气机逆乱的患者来说,是一剂良方。

“以复其阳”:意味着通过服用甘草干姜汤,旨在恢复患者的阳气,使其四肢得以温煦,烦躁吐逆等症状得以缓解。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甘草干姜汤的应用是基于对患者病情的准确判断。在这个案例中,患者由于阳气不足、气机逆乱而出现了一系列症状。甘草干姜汤通过温补阳气、调和气机的方式,达到了治疗疾病的目的。

如果患者原本四肢厥冷(厥)的症状已经缓解,足部也变得温暖,那么接下来应该给予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汤由芍药和甘草两味药组成,具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的功效。在这里,它主要用于治疗因津液不足、筋脉失养而导致的脚部拘挛、伸展不利等症状。给予芍药甘草汤后,患者的脚部拘挛症状应该能得到缓解,脚即可伸展自如。

如果患者出现胃气不和、谵语(胡言乱语)等症状,这是由于胃热炽盛、津液耗伤所致。此时,应给予少量的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由大黄、芒硝、甘草三味药组成,具有泻热和胃、润燥软坚的功效。给予调胃承气汤后,可以清除胃热、润燥软坚,从而缓解患者的谵语等症状。

如果患者经过重复发汗或烧针等不当治疗方法后,出现了严重的阳气虚衰症状(如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此时应给予四逆汤。四逆汤由附子、干姜、甘草三味药组成,具有回阳救逆的功效。给予四逆汤后,可以迅速恢复患者的阳气,缓解其四肢厥冷等症状。

综上所述,这段文字描述了对不同病症及其相应治疗方法的选择。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和病情轻重缓急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也需要注意避免不当的治疗方法,以免加重病情。

甘草干姜汤方

原文: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

在中医的世界里,每一味药材的用量都蕴含着深厚的医理与智慧。对于你提到的“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这一组合,我们首先要明确这是出自中医经典方剂的一个配比。

甘草,作为中医临床上的常用药材,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多种功效。而经过炙制的甘草(也称为炙甘草),其药性更为温和,更侧重于补脾益气、调和药性。

干姜,则是生姜的干燥品,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干姜的药性较生姜更为热烈,更适用于治疗寒邪内侵、阳气不足等病症。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这一配比,通常出现在中医经典方剂如甘草干姜汤中。该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因脾胃虚寒、阳气不足所导致的四肢厥冷、呕吐、腹泻等症状。其中,炙甘草以补脾益气、调和药性为主,干姜则以温中散寒、回阳通脉为辅,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挥治疗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方剂中的药材用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以及医生的临床经验进行灵活调整。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不应盲目套用方剂中的药材用量,而应遵循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原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上二味”,指的是方剂中的两味药材。在中医方剂中,每一味药材都有其独特的药性和功效,它们通过合理的配伍,共同发挥出治疗疾病的作用。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这是对方剂煎煮方法的描述。在中医煎药时,通常会根据药材的性质、用量以及所需煎煮的时间等因素来确定加水量和煎煮后的药液量。这里“水三升”指的是煎煮前加入的清水量,“煮取一升五合”则是指煎煮后得到的药液量。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升”和“合”是古代容量单位,与现代单位有所差异,但大致可以理解为一定的液体体积。

“去滓”,指的是在煎煮完成后,需要将药液中的药渣去除。药渣是药材煎煮后剩余的固体部分,其中已经包含了大部分的药性成分,但也有一些不溶于水的杂质或无效成分。因此,在服用药液前,需要将药渣去除,以保证药液的纯净和有效性。

“分温再服”,则是对服药方法的说明。这里的“分温”指的是将药液分成若干份,每份药液的温度要适中,既不太热也不太凉,以便于患者服用。而“再服”则是指患者需要分次服用这些药液,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具体的服药次数和时间间隔,通常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指导来确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