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1章 (3)解读恶寒发热,阴阳平衡是关键

原文: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

在中医理论中,对于病症的描述往往蕴含着深厚的哲理与人体生理病理的洞察。“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这一描述形象地刻画了某种疾病状态下,患者先感到寒冷颤抖(洒淅恶寒),随后又出现发热的症状。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与外感风寒邪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人体正气是维持生命活动、抵御外邪侵袭的重要力量,而外界的风寒邪气则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人体正气不足,或者外界的风寒邪气过于强盛,侵犯到人体肌表时,首先会导致肌表的卫气失和。卫气失和,就意味着人体的防御系统出现了漏洞,风寒邪气得以趁虚而入。

那我说一下什么是卫气。卫气在它属于人体正气的一部分,具有防御外邪、温煦机体、调节腠理(皮肤、肌肉的纹理及孔隙)开阖等多种功能。

从防御外邪的角度来看,卫气就像是人体的“边防军”,它巡行于人体的肌表,时刻警惕着外界的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的侵袭。一旦有邪气试图侵犯人体,卫气就会立即行动起来,与之进行斗争,从而保护人体不受伤害。

同时,卫气还具有温煦机体的作用。它像是一股暖流,不断地在人体内循环流动,为人体提供温暖,维持人体的正常体温。在寒冷的天气里,卫气的这种作用尤为明显,它能够帮助人体抵御严寒,保持身体的舒适。

此外,卫气还能够调节腠理的开阖。腠理是人体皮肤、肌肉的纹理及孔隙,它们是人体的“门户”,控制着人体与外界的物质交换。卫气通过调节腠理的开阖,可以控制人体汗液的排泄和外界邪气的入侵,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此时,人体的毛孔会闭塞,以防止邪气进一步深入。但与此同时,正气与邪气也会在体表进行交争。这种交争表现为恶寒、寒战等症状,是人体正气在努力抵御外邪侵袭的表现。

随着正气逐渐积聚力量,开始驱邪外出,正邪交争的程度会进一步加剧。这时,人体就会出现发热的现象。发热是人体正气与邪气斗争的反映,也是驱邪外出的重要过程。通过发热,人体可以加速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从而更有效地抵御外邪的侵袭。

当然,在中医看来,这一过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人体的整体状况、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治疗外感风寒邪气所致的疾病时,中医通常会采用调和营卫、解表散寒等方法,以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畅,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解表散寒:是中医治疗外感风寒病邪的一种重要方法。在中医理论中,外感风寒是导致感冒、咳嗽等常见病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当人体正气不足,或外界风寒邪气过于强盛时,就会侵犯人体肌表,导致卫气失和,毛孔闭塞,正气与邪气在体表交争,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流涕等症状。

解表散寒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发散人体肌表的邪气,恢复卫气的正常功能,使毛孔开阖有度,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常用的解表散寒药物,如麻黄、桂枝、生姜、紫苏等,都具有发散风寒、温通经络的作用。这些药物可以通过煎煮后内服,或者制成外用的药膏、洗剂等,直接作用于人体肌表,帮助驱散风寒邪气。

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还强调通过调整饮食、作息等方式来辅助治疗。例如,在饮食上可以适量食用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生姜、大葱、羊肉等,以助阳气升发,驱散体内寒气。同时,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也有助于提高人体的正气,增强抵抗力。

需要注意的是,解表散寒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感冒。如果感冒是由风热病邪引起的,或者伴有高热、口渴、咽痛等症状时,就不宜使用解表散寒的方法,而应该采用清热解表等相应的治疗方法。

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

这句话出自中医经典理论,是对人体阴阳平衡失调状态的一种形象描述。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动力,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平衡。

“阴脉不足,阳往从之”。当人体阴液(如血液、津液等)不足时,就意味着阴的方面出现了亏虚。而阳气,作为一种具有温热、推动等作用的生命能量,原本应与阴液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当阴液不足时,阳气就会失去原有的制约,变得相对偏盛。

这种偏盛的阳气,为了寻求新的平衡,会趋向于阴脉。阴脉,主要指的是血脉中运行阴液的通道。当阳气趋向于阴脉时,就会导致阴脉中的阴液更加不足,而阳气则更加偏盛。

在这种情况下,人体就会表现出一些阳盛阴虚的症状。比如口渴,这是因为阴液不足,无法滋润口腔和咽喉;烦躁,这是因为阳气偏盛,使得人体内部处于一种亢进的状态;失眠,则可能是因为阳气过于活跃,导致心神不宁,难以入睡。

“阳脉不足,阴往乘之”。当人体阳气不足时,就意味着阳的方面出现了亏虚,而阴液则相对偏盛。这时,阴液就像是一位蓄势待发的“侵略者”,会寻找机会“乘虚而入”,占据原本应由阳气主导的部位,这里所说的阳脉,即血脉中运行阳气的通道。

一旦阴液占据了阳脉,就会导致阳气更加衰弱,因为阳脉是阳气运行的主要通道,一旦被阴液占据,阳气就难以顺畅流通。这样一来,人体的阴阳平衡就会被进一步打破,出现阴盛阳虚的病理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人体会表现出一些典型的症状。比如畏寒,这是因为阳气不足,无法温暖身体;肢冷,同样是因为阳气无法到达四肢,导致手脚发凉;乏力,则是因为阳气是推动人体活动的重要力量,阳气不足就会导致人体活动能力下降,感到疲惫无力。

当然,这些症状只是阴盛阳虚时可能出现的一部分表现,具体症状还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比如有些人可能还会出现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等中医所说的“虚寒”症状。

在中医临床上,对于阳气不足、阴液偏盛的病症,通常会采用温阳散寒、扶阳抑阴等治疗方法,以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同时,也需要注意调整饮食、作息等方面,避免食用过于寒凉的食物,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以辅助治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