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老宅藏智沈家三姝的商征途 > 第76章 空间里的理想国:三十人的星火乌托邦

1997年12月16日,北京的冬夜被雪粒子砸得噼啪作响。星火未来实验室的落地窗上凝结着冰花,屋内却蒸腾着热烈的气息。沈知意站在挑高六米的客厅中央,看着二十几个同学或蹲在地上组装服务器,或趴在梯子上调试投影仪,工具箱与电路板散落一地,活像个科技工地。

“沈姐!负二层的机房布线完成了!”陈默顶着一头乱发从楼梯口冒出来,眼镜片上蒙着层白雾,“就是空间有点挤,要是能再扩建……”他话音未落,周雨薇抱着一摞床垫从转角出现:“扩建什么?咱们直接住进来!”她把床垫往地上一扔,叉腰笑道,“这四室两厅,住十个人都富余!”

这个提议瞬间点燃了众人的热情。学建筑的张磊立刻掏出卷尺,在墙上画起临时隔断:“主卧改成女生宿舍,书房隔成三个单间给程序员,客厅摆折叠床……”苏睛翻出之前设计的工位图,灵机一动:“不如把工作区和生活区打通,做成‘24小时沉浸式创业空间’!”

说干就干。当晚,bb机在宿舍区疯狂震动:“星火总部招室友!包吃住,有项目分红!” 消息传开后,原本冷清的走廊突然热闹起来。抱着被褥的、扛着电脑的、拎着锅碗瓢盆的同学络绎不绝,连隔壁学校的学生都慕名而来。沈知意站在门口登记信息,看着名单上密密麻麻的名字,突然意识到:星火正在变成一个真正的“创业社区”。

改造工程持续了三天三夜。男生们用废弃的货架搭成储物墙,女生们在阳台种上蒜苗和绿萝;林婉清编写了智能排班系统,用bb机自动提醒轮值做饭;王德发的孙子小王带着木匠师傅,将废旧门板改造成可折叠的书桌。当最后一盏LEd灯亮起时,300平的空间焕发新生——开放式办公区与生活区无缝衔接,随处可见白板、便签墙和共享书架,空气中飘着咖啡香与代码的气息。

“欢迎回家!”12月19日深夜,沈知意站在玄关处,为最后一位入住的同学递上钥匙。这位来自哲学系的女生怀里抱着《资本论》,腼腆地说:“我想研究商业伦理,能加入吗?”沈知意笑着带她来到二楼的“思想角”,那里已经坐着几个正在讨论区块链技术的理科生。“在这里,只要你有想法,就有实现的可能。”

生活很快步入正轨。清晨六点,厨房飘出煎饼果子的香气,值早班的同学边吃边开晨会;午后两点,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工位上,敲击键盘的声音此起彼伏;深夜十点,露台的烧烤架支起来,项目成功的欢呼与啤酒瓶碰撞声交织。最特别的是“星火夜校”——每晚九点,不同专业的同学轮流开课,从芯片设计到广告文案,从古希腊哲学到跨境电商,知识在这个空间里自由流动。

随着人员增多,沈知意制定了独特的管理规则。每个人既是员工,也是股东;每周的“星火大会”上,所有人都能对项目决策投票;收益的10%自动划入“梦想基金”,用来资助成员的创意项目。某个雪天,林婉清用这笔钱启动了“乡村电子图书馆”计划,陈默则拿到资金开发国产加密算法。

改变在悄然发生。原本内向的编织女生,在“创意市集”活动中学会了路演;学历史的男生将古代商帮智慧写成报告,被多家企业争相索要;就连宿管阿姨也被感染,时不时带着腌萝卜来给大家加餐。有同学在便签墙上写道:“这里不是宿舍,不是公司,是我们亲手建造的理想国。”

12月25日圣诞节,实验室里没有圣诞树,却挂满了成员们的成果——智能分拣机器人在客厅巡游,3d打印的星辰肉饼模型摆在书架上,墙上的电子屏实时更新着各地项目数据。沈知意站在人群中央,看着举杯欢笑的伙伴们,突然想起创业初期挤在宿舍的日子。

“敬星火!”众人的欢呼声中,沈知意打开日记本。钢笔尖在纸面流淌:“300平的空间,承载的不仅是十个人的吃住,更是三十个灵魂的共振。当知识、梦想与烟火气交织,这里就成了最温暖的创业沃土。而我知道,这场关于‘可能性’的实验,才刚刚开始。” 此时,窗外的雪越下越大,而屋内的灯火,比任何节日的彩灯都更加明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