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伊稚斜后,周亚夫就从屏风后面走了出来。
“丞相觉得,这位匈奴的右谷蠡王如何?”刘彻径直对周亚夫问道。
“回禀陛下,臣窃以为,此小人也,不足为谋……”周亚夫也不客气,直接道出了自己的看法。
刘彻呵呵的笑了一声。
古典中国的士大夫贵族阶级中的精英,基本都有着非常深重的道德洁癖。
譬如,现在站在刘彻眼前的这位大汉丞相。
在曾经的历史上,周亚夫罢相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其坚决反对刘彻的老爹敕封包括卢它之在内的匈奴五归义候。
理由也很简单:彼其背主降陛下,陛下候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
虽然当时的周亚夫,其实是一个几乎失去了理智,只想着恶心皇帝,好让自己回家种田的周亚夫。
但,从这个上面也能看出来一些周亚夫的意识形态。
周亚夫要是能跟伊稚斜这样的人看的对眼,那才叫见了鬼了。
刘彻站起身来,对周亚夫吩咐道:“右谷蠡王所求的事情,朕就交给丞相去办了……”
周亚夫闻言,微微一愣,但还是恭身拜道:“诺,臣谨奉诏!”
对于私德与公德,只要脑子还没被冲糊涂,周亚夫还是能清楚的分辨得出来的。
见周亚夫领命,刘彻也放下心来了。
原先他还是有些担心,周亚夫会抗拒这个可能会有伤名声的命令,甚至跟他顶牛,这才吩咐让周亚夫在屏风后旁听。
为的就是给周亚夫打个预防针,让他清楚,此事的干系非常重大。
此事,传回匈奴,王庭可能不会多心。
但要是一个使团,有大半,甚至可能只要有三分之一的匈奴成员,忽然间就‘归义’了。
这岂不是掩耳盗铃,等于堂而皇之的告诉军臣——这里面有鬼吗?
所以,刘彻最多最多也就是能帮伊稚斜清理或者‘留下’几个可能泄密的刺头。
前些时日策反使团中的降臣,就是为了给‘留下’这些刺头铺路。
近年以来,纯正的匈奴贵族,归义中国的例子不是没有。
但这些例子,基本都有一个前置条件——即有汉朝降臣带路、怂恿和鼓动。
譬如太宗时弓高候韩颓当与襄城候韩婴,率领其父韩信的大部分部众,在汉匈战争后反正归义,就有大批与他们关系亲密的匈奴贵族甚至部族首领一同归义。
还有河南战役后,陈烯的几个旧部,率众归义,同样也带来大批的羌人前来投靠。
而在历史上,卢它之的反正,甚至引发了匈奴幕南部族的连锁反应。
除了卢它之外,还有四位匈奴部族首领,率领所有部众归义中国。
所以,按照这些惯例,假如有汉朝降臣反叛,出现几个匈奴朋友跟着一起驻留汉朝,这并不奇怪。
顶多就是引发单于庭对其国内的其他汉朝降臣的打压和审核而已。
但即使如此,也最多能帮伊稚斜搞定使团里那些少数的刺头。
其他人就得看伊稚斜自己的了。
忽悠也好,鼓动也罢,收买也行。
反正他得搞定其他大部分的使团成员。
要是他连这样一个小小的使团也搞不定,那他回到匈奴也就活该被军臣弄死。
刘彻也就只好当看了一场好戏了。
然而,事实证明,伊稚斜还是很厉害的。
只用了几天,大鸿胪就报告,伊稚斜已经基本控制住了使团内部。
最起码,将大部分的使团成员,都绑到了他的战车上。
至于办法?
其实简单的很。
伊稚斜将使团的副使,同时也是军臣的心腹,名为兰普之的贵族以及其他几个军臣的铁杆贵族抓起来,然后,让其他使团成员一人上去割一块肉下来。
割了的,就是自己人,不割的,就去死。
刘彻听说了这个事情后,也笑了起来,一切都在按照他的剧本发展。(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