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五百零五章 谁言微不足道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五百零五章 谁言微不足道

作者:张九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11: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小兕子看到又有内侍与宫女脚步匆匆离开,多半是去忙着新年的宴席。

新年的宴席在承天门外的皇城中举办,皇帝一家在凌烟阁告祭完就要与群臣,同贺新年。

父子两人与李道长正在走向承天门,通常这种庆贺都是父皇的主场,每当父皇与老将军聚在一起时,总是最热闹的,李承乾心中想着,相较之下,自己反倒是与文臣武将们有些疏远了。

承天门前已经摆好了酒席,城墙上还有些没有融化的积雪,风依旧寒冷,有内侍正在城墙上高声念诵着乾庆十一年的旨意。

不知不觉已在位十一年了,这十一年间大唐没有大规模战争,仅有的两场大规模的战争,也就是在帕米尔高原上的葱岭那场与大食人的遭遇战,还有王玄策与天竺叛臣阿罗那顺的战事。

目前为止除了这两次,乾庆这十年以来,一切都是安安稳稳的。

当皇帝一家来到承天门前,文臣武将们纷纷行礼,此番前来恭贺的还有不少是退下来的老臣。

英公依旧站在武将的最前后,站在英公身侧的是卢公程咬金大将军,身后还有一众将领。

李承乾坐下来时,见到了站在武将队伍中的公孙武达,而此番宴席还有多年不见的李思摩与阿史那社尔。

阿史那社尔的鬓发已白,胡子也白了一大片,他往口中灌着酒水又笑着与金春秋搭着话。

李承乾拿起酒碗,朗声道:“朕与诸位共贺!”

“大唐万胜!”

文武两侧的群臣纷纷齐声高呼,“大唐万胜!”

包括后方的许敬宗,于志宁,褚遂良后方的众多文吏也都站起身。

这个时候朱雀门外围了不少人,人们都想要看看正在过今年的大唐皇帝,更难得的是今年可以见到了两位皇帝。

有个孩子坐在父亲的肩膀上,抬头望向朱雀门内,见到高台上的人影,道:“爹爹,这个皇帝孩儿认识。”

那父亲笑着道:“你怎么会认识?”

“他长得好像与爹爹一起钓鱼的那个爷爷。”

隔着这么远,自己也看不清高台上的身影,全当孩子看错了,便带着儿子离开。

随着宴席开始时的鼓声响起,前来围观坊民越来越多,骆宾王从人群中挤出来,道:“杨炯,人太多了,看不到里面的样子。”

杨炯神色无奈又有些不甘心,道:“看来是没办法了。”

两人走在朱雀大街上,杨炯又问道:“你老师还没回来吗?”

骆宾王摇头,道:“还没有。”

“有人说你老师是给皇帝办事的。”

现在的骆宾王已有十五岁,此番老师又奉皇帝的旨意前往巡查运河,至今未归。

杨炯所言的话外音骆宾王也能理解,这是长安城的传闻,御史台的李义府此番出去是给皇帝捉虫杀人的。

也不知这个传闻是从何而来,现在的皇帝喜捉虫。

杨炯道:“走吧,我们去崇文馆。”

骆宾王疑惑道:“是要去找卢照邻吗?”

杨炯颔首道:“卢夫子的课越来越少了,听说来年卢夫子可能就要在朝中为官了,就不能在崇文馆讲学了。”

骆宾王道:“在下更想去文林馆。”

“科举及第之后才能去文林馆听课,现在就别想了。”

“我们只要去支教,也能去文林馆听课。”骆宾王的眼神中带着斗志,道:“我今年一定要考过崇文馆的考试,我就能成为支教的夫子。”

杨炯道:“我打算先去游学。”

游学之风大概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其实在贞观年间游学之风才有重新起复的苗头,而且能够游学的多数都是高门子弟,或者是世家子弟,就像是卢照邻夫子那样。

寻常人家的孩子想要游学走遍各地,还需要考虑会不会在半道上饿死,更不要说遍访天下名仕了。

自李唐一朝的支教兴盛之后,如今的游学之风已被支教之风取代,学子们只要参与崇文馆支教,便可以去各地支教,也就成为了游学的一种方式。

而当朝中录用的绝大多数年轻官吏,都有支教经历,有了共同的话题。

支教代替了游学,与游学的昂贵与风险相比,学子们参与支教之后既能够得到官府保护,还能够得到月钱,回来之后还能当官,朝中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支教很自然而然地取代了游学。

骆宾王觉得杨炯爱好中古游学之风,来度过他的游学生涯,怎么看都有些不合适。

再者说,如今还活着的名仕有多少?

东夷大儒谷那律老先生,他两年前就过世了。

至于现在的名仕有多少沽名钓誉之辈,若杨炯游学拜在那些名仕门下,会不会被带坏了,从此走上一条反唐的道路?

换言之,支教正在消灭名仕之流。

骆宾王,又道:“我觉得你应该去支教。”

杨炯道:“我会将游学之路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若我是最后一个游学的人,那么我记录的书卷,就会是游学学子的最后一卷。”

骆宾王对杨炯这种极具浪漫的设想没有兴趣,他的目光还是看向朱雀门,想看看如今的皇帝。

杨炯的家境其实很不错,是关中华阴名门一系的子弟,自从他回到关中之后,任何的衣食住行都不担忧。

骆宾王低声道:“当年我跟随老师在各地走动,皇帝杀的人太多了,就有了一些反唐的声音。”

杨炯道:“什么反唐?”

骆宾王道:“有些人想要借着各种由头反唐,甚至还有人希望皇帝恢复九品中正制,你若游学在外一定要小心这些人,将来你若是反唐,我一定会杀你。”

听到对方十分严肃的话语声,杨炯下意识缩了缩鼻子,低声道:“我只喜诗文。”

骆宾王还是叮嘱道:“一定要小心。”

“我本就无心仕途。”

杨炯的确不是一个能够在仕途上有所成就的人,他是一个喜欢诗文且浪漫的人,在他眼里世间应该是美丽的。

因此他多半不会走上一条反唐的路。

骆宾王道:“那些希望你加入反唐的人,他们恐怕真的不是为了反唐,而是为了借助名声,达成他们的利益,若他们真反唐陛下与朝中说不定还能高看他们几分。”

杨炯的认识中,骆宾王的确是一个聪明的人,他能够十分清晰地认识到那些所谓“反唐”的人本质是什么。

再者说如今天下安宁,李唐的根基早已牢固,天下民心归附,一群接着一群的学子去了更偏远的地方带着皇帝的旨意去支教。

这世上根本没有人会造反。

皇城内,这里的宴席还在继续,李承乾自顾自吃着岭南送来的柑橘一边听着众人的话语。

公孙武达这位老将军说着他老人家如何不认识长安了,“长孙老贼,如今某家走在朱雀大街上,看着那些人,那些人一个都想要老夫的钱。”

长孙无忌回道:“如今长安治安很好,不会抢你钱的。”

公孙武达摇头,“要是有人抢某家的银钱,某家也就不怕了,某家怕的是那些商贩见到某家就笑,笑得很是渗人!”

长孙无忌道:“既没有抢你的钱,你在顾忌什么?”

“某家被盯得发毛,要不你找陛下要个旨意,某家去戍守河西走廊,带着全家去边关住下。”

长孙无忌板着脸道:“老夫告老了。”

公孙武达道:“你是陛下的舅舅啊!”

“老夫……”长孙无忌欲言又止,再道:“你自己去向陛下请命。”

“张掖与姑臧城需要人驻守,正缺一个大将军镇守。”

于志宁的话语声从后面传来。

公孙武达自回长安城之后就告老了,就没上过朝,眼前这人就是如今朝中名声显赫的于志宁,当即问道:“老夫当真能够去驻守河西走廊?”

“可以的。”于志宁言罢,又向赵国公行礼。

长孙无忌早就不想管朝中的那些事,碍于当年的旧情面在,这些老人会来央求也是正常的,只不过近年来想要攀关系谈交情的人越来越多。

以前倒不觉得这些老东西有多麻烦,不知为何年纪越大就越多事,以前在朝中任职的时候没见他们这些破事,如今一个个都告老了,反倒一个比一个麻烦。

长孙无忌有些理解当年的王珪为什么在临终前也想要去终南山了,如果能够去一个隐居的地方,能去终南山隐居下来,没有这些老东西打扰,那该是多么清闲且自在的生活,哪怕像个野人在山里奔跑呢。

鼓声再一次响起,听到熟悉的鼓声,人们纷纷抬头那是破阵乐。

皇城内的庆贺之声一浪接过一浪。

李承乾看了一眼喝酒之后的父皇,面上还有些泛红,道:“父皇,如果儿臣多在人群中走走,也会获得更多的民心。”

李世民颔首道:“你不是一直这样吗?你还是太子时,就亲自在乡野走动。”

“嗯,儿臣的意思是,父皇也可以穿着皇帝的衣裳,在人前走动。”

“你是皇帝,朕不是皇帝了,朕老了。”

李承乾亲手给父皇倒上酒水,又道:“父皇也该少喝酒水了。”

李世民冷哼道:“朕的身体很好。”

酒水正酣,这个时候也劝不住父皇,李承乾就不劝了,而是目光看着满朝文武的笑闹,沉浸其中。

这场宴席一直从早上到了傍晚时分才结束,皇帝一家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离开了,人们还在庆贺中。

李泰坐到舅舅身边,道:“括地志要完成了。”

长孙无忌低声道:“其实魏王殿下大可以多等几年。”

李泰抚须道:“舅舅,青雀不觉得如今的括地志已完美,现在的括地志一共有二百三十一卷,其中包括天象与地理,还有水土与人文,编写完括地志青雀还要继续编撰书籍,括地志不完美,可青雀觉得后人会将它一次次地补完整,不过青雀打算就此停下了。”

说着话,李泰稍有回忆,又道:“有的学子在地层中发现了一些遗骸,有些遗骸十分庞大,可在我们的典籍中却对它们没有太多的记录,有的只有一些传说故事。”

长孙无忌暗自点头,大致可以猜到魏王的意思,往后的魏王或许不再编写括地志了,会去研究那些罕见的遗骸。

李泰笑道:“土地的岁月是很漫长的,漫长到人的岁月在土地上留下的痕迹显得尤为不值一提,那又将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们要算出土地的年龄。”

长孙无忌与公孙武达都觉得魏王喝醉了,这世上怎么会有人去想着算土地的年龄,土地不是应该正常存在的吗?土地不是理所应当就一直在脚下的吗?

终于,李泰醉倒了,在侍卫的搀扶下离开了。

有内侍前来宣读旨意,告知朝臣往后继续休沐,朝中将于上元节之后开朝。

得到旨意之后,众人三三两两离开。

等众人都离开了,长孙无忌落在队伍的最后,又见到了同样要离开这里的李淳风。

长孙无忌道:“听说李道长要去老君山了?”

李淳风道:“此去老君山,要留在山上数载,恐怕有生之年再难相见了。”

“你大可以说不回来了。”

“贫道正有此意,若老君山的天台建设而成,贫道可以一辈子留在山上的,余生睡在星空下实乃人世间一大美事。”

长孙无忌问道:“魏王说土地是有年龄的。”

李淳风思忖片刻道:“土地该是有年龄的,就连星辰也有年龄,人的一生对星辰而言微不足道。”

“魏王说土地的年龄对人而言也是微不足道的。”

李淳风笑道:“贫道与魏王的志向是相同的,魏王是看地的,贫道是看天的。”

长孙无忌低头看了看脚下的路面,又抬头看向漫天的星辰,道:“括地志终于要成书了,二十多年了。”

说着话,长孙无忌甚至感觉鼻子发酸,魏王殿下也终于放下了,若是过世多年的王珪在天有灵能够看到,他多半也该是欣慰的吧,这才是王珪愿意看到的。

终南山本就是一个念想,他老人家心中的终南山,又何尝不是人心中的另一座山。

“李道长,你们都说岁月漫长,可老夫以为人这一生的岁月,又有谁真敢轻言人生微不足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