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五百一十章 想郑公了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五百一十章 想郑公了

作者:张九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11: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在长安坊民的眼中,县官们每每来京兆府,而后灰头土脸地离开这都是常态,大家也都见怪不怪。

当年京兆府尹是许敬宗,那是一个十分严厉的府尹,而现在的颜勤礼更有一种变本加厉的架势。

京兆府的严厉只对县官,对各县的县民还是长安城的坊民还是很温和的,有时京兆府还会帮着乡民骂这些县官。

坊民与各县的县民是京兆府的根基,这是当年陛下所定的基调,因此这么多年以来,不论京兆府对这些县官如何,哪怕是将这些县官当牛使,各县的县民依旧是拥护京兆府的。

至于各县的县令如何想,京兆府的人根本不在乎,京兆府上下经营关中多年,其根基深厚,京兆府早已成了关中乡民维护自己的腰杆。

只是现在,刘仁轨去了西域,要是刘仁轨在关中,恐怕关中的乡民遇到不平事,多半是会去打县官的。

颜勤礼忙完眼前的事,有些疲惫地站起身,整理好眼前的卷宗。

朝会还未正式开始,朝中各部都开始忙碌起来了。

眼前的事刚结束,又有内侍快步而来,面向京兆府的众官吏,这位年轻的内侍笑着行礼道:“陛下知晓诸位忙碌,近来为了社稷而少了许多休沐时节,赐京兆府茶叶蛋一锅。”

言罢,放下了一锅热乎的茶叶蛋,这些内侍就离开了。

颜勤礼整了整衣襟,拿了一颗茶叶蛋吩咐道:“都分了吧。”

“喏。”

今天是颜勤礼祭拜祖父的时日,也不好在京兆府多留,祖父颜之推留在世上的后人不多了,如今也就剩下自己这一脉兴旺。

颜勤礼穿着官服快步离开了京兆府,一路上还吃着陛下所赐的茶叶蛋。

翌日,卢照邻向吏部递交了文书,正式接过了官身,现在他是朝中的礼部侍郎,并且还要继续兼任崇文馆编撰。

吏部侍郎张玄素道:“往后,你听从礼部安排。”

卢照邻一想到许敬宗其人,为人睚眦必报也是个出了名的酷吏,便觉得多有为难,又道:“下官……”

“礼部需要一个善写文书的人。”

未等卢照邻说完,张玄素便言语了一句,他又道:“你是有什么顾虑吗?”

卢照邻本想说自己在礼部任职侍郎,恐做不好,可话到了嘴边,他还是行礼道:“这就去礼部。”

张玄素点头收回目光继续忙自己的事。

卢照邻拿着文书走出吏部,他抬眼看去见到了皇城内忙忙碌碌的人,找到了礼部的方向,就快步走去。

自从来长安入仕之后,这些年卢照邻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崇文馆任职,那时候在崇文馆也都是与书卷为伍,当时还觉得一切都挺好的,可现在走出崇文馆,要与朝中各种各样的人来往,莫名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来到礼部的官邸门前,卢照邻站在原地迟疑了良久,犹豫要不要现在就走进去。

“卢……卢照邻?”

话语声传来,卢照邻回头看去,见到来人忙行礼道:“原来是郭寺卿。”

来人正是鸿胪寺卿郭正一,鸿胪寺本就在礼部的下辖,时常会过来走动。

郭正一打量着卢照邻的新官服,又道:“今天是来任职的?”

卢照邻颔首。

“我今日也是来任职的。”郭正一整了整自己的官服道:“我即是鸿胪寺卿,还升任礼部侍郎,你我往后一起共事。”

卢照邻作揖行礼。

郭正一比卢照邻还年长几岁,便又道:“现在鸿胪寺少卿是李敬玄,你我任职礼部侍郎,往后可以相互帮扶,我帮着许尚书处置诸国往来的事,你写得一手好文章,往后文书往来就有劳了。”

听着对方三言两语就将事分好了,卢照邻心中感到莫名地踏实,心中对礼部又有了改观。

难怪礼部近年来功劳不少,朝中才俊众多,这位郭正一看着只比自己年长几岁,却大有指挥若定,能够独当一面的气势。

卢照邻行礼道:“往后有劳郭兄照拂了。”

“无妨,当该互相帮扶的。”郭正一整了整衣襟道:“随我来吧。”

两人走入礼部,现在礼部尚书许敬宗并不在这里,卢照邻听了众人的谈论这才知道,许敬宗与上官仪去陪陛下钓鱼了。

卢照邻还发现今年晋升了很多人,除却自己还有赵仁本,李义琰,上官庭芝,岑长倩等人,官至侍郎的人有许多新面孔。

西北的寒风依旧吹着关中大地,倒春寒让关中经历了几天的雨雪,现在又是接连的阴天,还寒风不断。

好在钓鱼的位置是在背风处,一片高高的旱塬挡住了从西北方向吹来的寒风。

河岸两侧都是枯树枝,暖春还未到来,这里的一切都增添几分枯寂之色。

这种景色看起来就令人不自觉感觉到几分凄凉。

实际上,现在大唐正是一片兴兴向荣,人们都在说着大唐就要迎来盛世了,千万不要话凄凉。

不过,在李承乾看来,这样的大唐真的能算盛世吗?犹未可知,大致上大唐应该能更好才是。

近来朝臣的进谏多有拍马屁之嫌,比如说又有人说封禅事宜,哪怕皇帝不去泰山封禅,天下名山这么多,再找一处名山也不是不可以,还有人想要皇帝改年号的。

以前也不是没有皇帝做过改年号的事,大抵上朝臣们都喜欢用以前的经验,以一种过来人的角度教自己如何做好一个皇帝。

也有人说皇帝也该休息,朝臣也该休息,让皇帝放慢发展的脚步,再用奇怪角度下解读出来的黄老之学,来教导皇帝该怎么做事。

听别人教自己做事,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

皇帝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受害者”为保持贤明的形象需要欣然接受朝臣的这种行为。

当了十一年的皇帝,也早就习惯了,看归看,看了之后该如何又是另外一回事。

李承乾提着鱼竿,看着河面沉默不言。

上官仪与许敬宗也提着鱼竿,陪着陛下坐在一旁,见陛下似乎有心事,两人也不敢开口讲话,并且蹙眉思考是不是在来时,有什么举动让陛下不悦了。

“市税的事还是要看紧,不得徇私,更不得讲情面,这是朝中的底线。”

陛下忽然开口讲话,许敬宗先是一愣,而后忙道:“喏。”

李承乾又吩咐道:“此事御史台也可以多过问,不定期私访,不定期查探,做到应知尽知。”

“喏。”

李道彦脚步匆匆而来,递上一卷奏章道:“陛下,这是苏主事送来的。”

李承乾拿过文书,看着自家丈人让人送来的奏章。

钓鱼的闲暇片刻,还能静下心处置国事,却也是极好的。

现在崇文馆正在积累着自己的师资力量,并且留在各地建设书舍的支教夫子也已有一定规模了,这些人绝大多数都不求仕途,不求在朝中能够得到多大的权力,而是一心在教书。

苏亶觉得可以提高他们的待遇,并且鼓励更多人能够留在地方任职支教,形成一种团体。

师资力量是一种很特殊的存在,就比如说在汉朝,许多文人想要入仕,或者是想要在朝中为官,尤其看重出身门第,以及师承何人,或者说各地的老师名望如何。

而这种风气在东汉时期尤甚,一个名仕的弟子名额,动辄需要数十万钱才能得到,并且直接成了世家与门阀的便捷渠道,而这种风气一直持续了很多年。

从而也就有了入朝为官必问出处的风俗,大抵上来说,这可以归结为一种风俗。

其实,李承乾也能够感觉到,现在的大唐也有这种情况,关中的师资力量是很强大的,在围绕科举的体制下,虽说更公平了,但师资力量的差距也让关中的学子第一时间成了既得利益者。

这是一种很无奈的现状,崇文馆也只能一次次将人手散出去,从中找补一些均衡。

所以不论是京兆府还是崇文馆,在学子们的精神意志建设上很重要,而这种建设绝大多数都来自郑公。

让学子们背诵郑公说过的话语,让学子们将郑公当作一生的老师,李承乾很乐意促成这个局面,没有人比郑公更合适了,因郑公不像孔子或者孟子这么遥远。

郑公距离他们更近,甚至学子们还能前往郑公的灵位前祭拜。

将郑公抬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就抛却了其它,诸子百家都化作了古典。

换言之,唯有现在需要的,才是最合适的。

见陛下又沉默了,坐在胡凳上的许敬宗稍稍换了姿势,身子后仰让自己坐得更舒服一些,他打了一个哈欠。

上官仪钓上了一条鱼,将鱼从钩子上取下来,放入一旁的鱼篓中,前后动作连贯又娴熟。

时常陪着陛下来钓鱼的臣子,都已如此。

看罢苏亶的奏章,李承乾道:“让崇文馆先放慢脚步,不用太着急,将书卷编写好更重要。”

李道彦行礼道:“喏。”

李承乾提起自己的鱼竿,见也没有鱼,摇头笑着道:“这关中的鱼真是越来越难钓了。”

许敬宗忙道:“臣也是。”

“倒是上官仪有三两条鱼。”

上官仪行礼道:“臣在陛下与许尚书的上游,自然先得鱼。”

李承乾提着鱼竿往回路走着,道:“钓鱼的风气在关中越来越盛行,若是刘仁轨在这里,多半会指责朕,人们为了见一面皇帝皆在钓鱼,让关中的鱼苗减少,而影响了民生,他多半会说朕不该显露喜好的。”

说着话,李承乾走上了回去的车驾,在将士们的护送下回了宫。

上官仪还站在原地,蹙眉想着陛下的话语。

许敬宗看了看他鱼篓中的活鱼,道:“你家可有酒?”

上官仪道:“老许,你说陛下这话是何深意?”

“再念想刘仁轨了,说不定他就要被召回来了。”

“非也。”上官仪摇头道:“刘仁轨不是郑公,他不会对陛下说那样的话的。”

“那又是为何?”

“与刘仁轨无关。”上官仪又是重重一叹,神色带有颇重的悲伤之意,缓缓道:“陛下是在想郑公了。”

不知为何,许敬宗也是突然鼻子一酸,眼泪竟当场流了下来,用袖子一边擦拭着,可泪水一时间越来越多。

上官仪领着他走回长安城,又道:“你这是怎了?”

许敬宗道:“年纪大了,一吹风就流泪。”

天气依旧很冷,钦天监内,小兕子走在一条绳索,一手拿着书正在看着,双脚踩在绳索上,如履平地般走着,又递给一旁的宫女一块令牌,道:“明日开朝?”

宫女道:“回公主殿下,正是明日开朝。”

“告诉皇兄,明天多穿一些,会下雪的。”

“喏。”

过了上元节,已是二月,关中下起了大雪,寒风吹着鹅毛大雪落下。

皇帝下旨,除了必要的早朝臣子,其余人等及五品以下的官吏皆不用至太极殿前。

因此,今天的早朝在太极殿内进行,太极殿外的空地上没有留下官吏。

外面天寒地冻,太极殿内还能听到大臣们因受冻,而有些吸鼻子的声响。

众人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等着陛下前来早朝。

许敬宗听着颜勤礼的讲述,好在京兆府是把该收的市税都收上来了,他低声道:“当年老夫执掌京兆府,各县为了自己的功绩也急功近利,没想到如今又是如此,这些县官竟然敢用市税向商贾约定,定要严惩,此风决不可助长。”

卢照邻站在后方,与郭正一站在一起,正巧听见了许尚书的话语。

又有人快步赶来,在殿前拍去身上的积雪,快步进入殿内道:“今年葱岭多半又要打仗了。”

上官仪手拿着笏板道:“何以见得?”

“前些天送来的消息,大宛国与小勃律国打了一仗,碎叶城的兵开拔怛逻斯城。”

言语中几人看向了站在朝班中如同入定一般的兵部尚书于志宁。

许敬宗不动声色地走向褚遂良,问道:“今年可有粮食调往葱岭?”

褚遂良也摆着一副入定的模样,闭着眼低声道:“有,而且有很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