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五百一十一章 战争从未离开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五百一十一章 战争从未离开

作者:张九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11: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民部都有调度粮草的记录,的确有不少粮草送去了西域,这些事都是英公在安排,而且是陛下授意的?

直到英公从雪中走入太极殿,这些议论声这才缓缓平静了下去。

许敬宗站回自己的位置前,路过颜勤礼时又叮嘱道:“市税的事你不用放在心上,老夫问过陛下,陛下说要做到应知尽知。”

颜勤礼稍稍颔首。

朝班上,随着英公一步步走回武将一列,文官这一侧也随着马周的站定,众人都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自贞观年间以来,受两位皇帝的倚重,英公这些年反倒是越来越低调。

直到内侍一声高喝,李承乾走入朝堂中,群臣纷纷行礼。

今天是乾庆十一年,新年的大朝会,李承乾穿戴天子冠冕,坐在皇位上,准备听着朝臣的奏报。

殿内,安静片刻,于志宁上前道:“陛下,事关关中农事,司农寺询问昆明池之事。”

李承乾颔首。

褚遂良会意,唤道:“郭寺卿。”

言罢,郭骆驼站出朝班,虽说只是一个寺卿可此人是唯一一个当朝位列凌烟阁的功臣,即便不是位高权重,但在朝中人人敬重。

郭骆驼虽说是个寺卿但穿着三品以上的朝服,他行礼道:“陛下,近来司农寺与太府寺,文学馆查明,昆明池水位历年下降,去年秋后已露出了大片的河滩。”

太府寺卿高智周站出朝班,朗声道:“陛下司农寺所言确有此事,近年来秦岭以北雨水有所减少,昆明池自大业年间至今已多年失修,水位连年下降,到了不得不管的地步。”

话音落下,殿内的群臣开始议论起来。

李承乾思量着没有言语,昆明池是汉武帝扩建的,因占地位置特殊,又是独特的水源地,昆明池所在的三百顷地也就成了上林苑,成了一座皇家的林苑。

可自武德以来,大唐一直鼓励耕种,上林苑这片地时常给乡民耕种。

昆明池是一座人造湖,或许算是有正式史料记录的最早的一座,且规模最大的人造湖,也就是一座水库。

这座水库给养着周遭数个村县,甚至与长安城的水系相连。

只是安静了片刻,李承乾便想到许多缘由,思考着其中的利害关系。

而朝堂上的众人也开始争论起来,又有人开始提起迁都之事,一旦昆明池枯竭意味着水路干涸,加之秦岭以北的降雨连年减少,一时间朝臣们又重提迁都。

这种争论多了,有人就怀疑是不是有人故意放干了昆明池的水,引起昆明池就要枯竭的情况,以此来搅乱陛下视听,就是为了让陛下迁都。

李承乾吩咐道:“去调阅钦天监的记录。”

殿前侍卫行礼道:“喏。”

现在的钦天监全由晋阳公主做主,并且这里摆放着各种模型与沙盘,平日里这里也只有晋阳公主一人,或者绝大多数时候,这里是没人的。

今天侍卫来得正巧,晋阳公主正带着另一位小公主在这里。

小孟极穿着一身像模像样的道服,用还显稚嫩的话语声,言道:“姑姑正在推算日照角,不能打扰。”

“可是陛下让末将来调阅钦天监的记录。”

小孟极依旧是一副气定神闲的模样,言道:“父皇因何事需要调阅?”

这位小公主的话语声很快,且咬字清晰,好似很忙但又显得有些从容不迫,不愧是当今陛下的女儿,气度果然不简单。

这位殿前侍卫说了今日早朝的缘由。

闻言,小孟极点头,还显矮小的她推着一个可以滑动的梯子,而后来到一处书架前,从中挑选了两卷书道:“这两卷书足矣。”

侍卫躬身接过书,还有些为难,道:“公主殿下,这……”

小孟极先是看了看钦天监内,又看了看眼前的侍卫,抬首道:“我与你去一趟太极殿吧。”

又是十分快且咬字清晰的话语声。

这个侍卫的脑中还在过着话语,这位公主就走到钦天监外,他只好跟上脚步,生怕这位年幼的公主会磕着摔着。

十二岁的小孟极一步步走入承天门,在沿途侍卫诧异的目光下,走向了太极殿。

“我讲话是不是太快了?”

“末将……”

小孟极有些因寒冷而泛红的小脸上神色平静,解释道:“我平日里要学的学识有很多,时常很忙,因此讲话很快。”

殿前侍卫闻言,又是汗颜。

待到了殿前,侍卫神色有些慌乱道:“陛下,公主殿下来了。”

来殿前的正是还没有正式封号的小公主。

小孟极在殿前行礼道:“孟极拜见父皇,诸位大臣。”

“不用多礼了,入殿吧。”

“喏。”她回应着,垫脚从侍卫手中拿着两卷书,书卷抱在怀中又十分从容地走入殿内,而后在群臣面前站定,她也丝毫不怯,而是十分懂事地行礼,开始解释。

“听闻父皇与诸位大臣有提及昆明池,孟极会意之后便明白父皇所需,其实钦天监这些年来一直在记录关中的每年的点雨量。”

言罢,她打开书卷递给一旁的郭骆驼,道:“这是这三年来的点雨量,近些年关中的点雨量看似有下降,但其实是因雨季比往年更集中了。”

郭骆驼一边看着钦天监的记录,时而点头。

在太极殿内,郭骆驼特意想要挺直腰背,但常年种地的郭骆驼后背依旧有些弯曲,即便是尽力挺直了,也显得有些佝偻。

小孟极站到了一旁,与年迈的老内侍站在一起,乖巧地等父皇结束早朝。

又见父皇侧目看过来,她乖巧一笑,眯着眼牵着杨内侍的手。

杨内侍面带笑容,身形也有些佝偻,被小公主牵着手感受到莫大的幸福。

再看回眼前,众人纷纷翘首,想看看钦天监记录的卷宗上究竟写着什么,而郭骆驼似乎看得很入神,口中似有低语正在盘算。

待看完之后,郭骆驼又将卷宗传阅给其他人。

点雨量又是一个新词,是从钦天监的记录中出现的,而且钦天监记录了每年每一场雨季的点雨量,奇怪的是这种点雨量是用分,寸,尺来记录雨量,而不是用一斗,或者斛来记录。

原来钦天监每年都在做这些事。

若是钦天监与太府寺,司农寺三方能够通力合作,关中的农事说不定会更好。

一直以来颇为神秘的钦天监原来一直在为民生所计,为民生记录每年风雨,令朝臣心生惭愧又感动。

郭骆驼道:“陛下,正如钦天监所记录,与臣所知并无二致,秦岭以北的雨水看起来少了,但降雨量更集中,若推算实际的雨量该是不减反增的。”

太府寺卿高智周行礼道:“陛下,臣以为该重修昆明池。”

见有人还要反驳,李承乾缓声道:“自古以来,有人觉得天时地利不可逆,但在朕看来如今河西走廊以西种了二十余年的树,成千上万的人们迁徙至沙州,瓜州,在那里种出了大片树林,甚至还能种出一片能够种瓜果的果林。”

说是迁徙了成千上万的人去沙州,其中有绝大多数都是犯人,自贞观十八年以来,陛下还是太子时就将大量的犯人送去了西域种树,有些人在西域活下来了,并且在西域安家。

有些人在西域没活下来,他们成为了树木养活所需的人肥。

不管这些犯人死了还是活着,都在为社稷燃烧自己,哪怕是人肥,那也是有用处的。

在多年来的传闻中,河西走廊以西的确有了一大片的树林,成了西域商贾来往的休息场所,甚至还能开设酒肆。

而这片树林还在继续扩张,甚至一路往高昌与焉耆而去,谁也不知李唐这一朝要种多久的树,大抵上可能还要延续十年,二十年?

既迁徙了人口,又种了树,这难道不是一段佳话吗?

李承乾又道:“需要昆明池用水的村县有十余个,说要让朕迁都的难道是要朕坐视水源枯竭,而看着他们土地荒芜,他们的生活水源断绝吗?迁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后不要再轻言迁都。”

英公率先躬身行礼,道:“陛下圣明。”

而后群臣跟着一起行礼,道:“陛下圣明。”

当年有人觉得关中种不出葡萄,但关中种出来了。

当初有人觉得关中修不好淤地坝,但关中还是修好了。

虽说西域种树很难,可二十余年过去了,总算是有了些许成果,哪怕这个成果很小。

哪怕老天也不希望皇帝留在这关中,皇帝大抵也想与这天时地利争一争的,到时候即便是输了,皇帝没有任何损失,也能够收获大片的民心。

因此,许敬宗十分确信,当今陛下就是天生适合当皇帝的。

昆明池的事由工部主持,司农寺,太府寺,文学馆配合,重修昆明池,将其重新开辟到三百顷地作为水库,加深蓄水量。

人不能知难而退,这是郑公精神,皇帝如此,朝臣也该如此,来济在一旁写下了今天大朝会的过程。

昆明池的事有了着落之后,早朝依旧在继续,英公拿着一卷书,朗声道:“陛下,老臣有葱岭急报上奏。”

李承乾颔首道:“英公请讲。”

李绩用雄浑的嗓音道:“石国,大宛这些葱岭诸胡几次冒犯唐军,去年冬月太子前往怛逻斯城遇袭,好在太子无恙,裴行俭于风雪中追击敌军数十余里地,杀敌百余人,但葱岭诸胡近来屡屡与大食人走动,老臣以为不可不提防。”

随后,李绩面向众人再次雄浑地嗓音朗声道:“他们安敢冒犯太子,老臣请命,扫平葱岭诸胡!”

英公像是一头猛虎,在朝堂上的发言如同猛兽的咆哮。

这些年英公就是一头沉睡的猛虎,没人敢去招惹,而现在一份葱岭的急报现在才送到长安,才惹怒了英公。

平日里也没什么事能够让英公生气,也只有这件事了。

在太极殿内,英公还是国之支柱,是护国大将军。

在外,这位英公如同一头猛虎,光是直视英公的目光就有一种要被撕碎的感觉。

娄师德忙站出朝班,朗声道:“陛下,这些年大食人几番东进,已吞并波斯诸多旧地,兵锋直指葱岭。”

李承乾沉声道:“传朕旨意,命梁建方为葱岭道行军总管,裴行俭为葱岭道行军副总管,携安西都护府六万兵马,进军葱岭。”

该来的还是来了,当年与大食人的遭遇战已过去了四年,而安西大都护也建设了四年,这四年间经营与积累就是为了战争。

先前的种种猜测都印证了众人的猜测,直到现在陛下一道旨意下达,众人心中了然,大唐又要开战了。

这才是人们心中的大唐的真正样子,自大唐立国以来,从武德年间到贞观,再到如今,战争从未离开过。

太极殿内,英公道:“陛下圣明!”

群臣再一次行礼,高呼道:“陛下圣明。”

待朝臣禀报完余下的事,今天的大朝会临近尾声,又有人进谏召回在外的太子,国之储君不容有失。

李承乾打心里是想锻炼锻炼这个儿子,与朝臣答应写一封家书让他早些回来。

这场战争不需要在关中募兵,也不需要抽调别处的兵马,该抽调的兵马早就在去年秋季时,英公都抽调好了,早就铺好了路,就等一个开战的理由。

早朝结束之后,陛下又请英公,于志宁,马周,褚遂良,许敬宗五人在新殿内用饭。

随后正在用饭的陛下,让人送来了旨意,旨意一路送到了吏部,陛下有旨命崇文馆再派五十名支教夫子前往西域支教。

来济回到了秘书监,他坐下来,对一旁的小吏道:“拿笔墨来。”

“喏。”

一卷书铺开,来济执笔在史书上书写今天的大朝会发生的事,将陛下的言行记录在了国史上。

“老先生,今年的政令要贴在朱雀门边的城墙上。”小吏询问道:“老先生是否要添几笔?”

来济笑呵呵道:“不必了,拟好就张贴出去吧,人们都还等着看呢,每年都不能落下。”

“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