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五百一十二章 倒春寒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五百一十二章 倒春寒

作者:张九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11: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新年的风雪依旧还在下着,过了上元节临近二月,关中还能有如此大雪倒也是少见。

因为这场大雪,让今天的大朝会冷清了许多,大概是因天气太冷,陛下也没有在太极殿多留,早早就结束了大朝会。

按照往年来看,大朝会应该会在午时之后才会结束,多数时候都在下午。

今年的大朝会比往年早结束了两个时辰。

今年的政令经由秘书监整理之后,就有官吏捧着政令快步跑向朱雀门。

虽说大雪还在下着,朱雀大街直通皇城的尽头,也就是朱雀门外,此刻围满了不少人,人们即便是在寒风中冻得缩着脖子,打着哆嗦,也想要看看今年的政令,看看今年的政令有没有他们牵挂的事。

其中有年迈的老妇,也有老人,有壮年青年还有十岁上下的孩童,朱雀门外的大街,还有人在这个大雪天坐在酒肆内喝着酒水,或者喝着羊肉汤。

当朱雀门前的鼓声响起,有人一声高喝,人群纷纷向着朱雀大街围去。

张柬之吃完了一碗羊肉汤,他拿起斗笠走出店铺,目光看了眼正在围向朱雀门的人们,只是放松一笑又朝着长安城外走去。

大雪落在身上,张柬之压低了斗笠,走在熙熙攘攘的街上。

“卖书喽!卖书!圣贤典籍!”

“这位大哥!”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上前道:“这位大哥给家里的孩子买些书吧。”

张柬之停下脚步,看着这个拦着自己去路的孩子。

现在的张柬之留着山羊胡,看着也成熟稳重,打量着眼前这个穿着单薄的孩子,对方正翘首望着。

张柬之还注意到他拿着书卷的手有些泛红,便道:“不买。”

言罢,继续走着。

刚走两步,又有三两个京兆府的官吏朝着这里而来,这些官吏开始驱赶卖书的孩子。

一直走到长安城外,张柬之走到春明门外,这里是长安城最热闹的城门,绝大多数的商贩都会从这个东城门进出。

张柬之安静地等在这里,不多时那群孩子也被京兆府的官吏赶了出来,那孩子看向张柬之,像是早就预料到自己会有这种境地,早就等在这里一般。

又见这位大哥朝自己招手,这个卖书的孩子这才走上前,道:“买书吗?”

这小子倒还是这句话,张柬之拿过他手中的书卷蹙眉看了起来,问道:“听你口音不是关中人士。”

“小子扬州人士,当年一个叫李义府的御史来扬州杀过很多人,因当年帮小子杀了一个恶人,小子才想着来长安报效社稷。”

“李义府帮你?”

他回道:“李义府帮我们很多人。”

说着话,他看向身后一群比自己年纪更小的孩子。

张柬之又将这卷书卷合拢,意识到他扯李义府,多半只是一个为了卖书的由头,书卷所用的纸张倒是不错,质地是青州的皮纸,如今这种皮纸是越来越少了。

那孩子目光警惕,迅速从张柬之手中将自己的书夺了回来,放入自己的包袱中,依旧警惕地道:“你不买,小子就告辞了。”

眼看这孩子要走,张柬之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那孩子回道:“小子李善。”

“李善?”张柬之颔首道:“好名字呀,他们是你的兄弟姐妹?”

李善回道:“他们是我的弟弟妹妹,我们暂住在亲眷家中,待我将来科举及第,我……”

“纸不错,但书卷是老书了。”张柬之仰头道:“如今朝中律法森严,朝中三令五申下京兆府的压力巨大,这长安城不是当年了,你们不能随意摆摊卖东西,要不是看你们是一群孩子,你们现在已被罚钱了。”

李善愣在原地。

张柬之道:“咸阳桥边上的集市倒是管得宽松一些,你可以去那边卖书。”

这一回,李善恭敬地行礼道:“谢指点。”

“还有!”张柬之又叮嘱道:“现在的长安城学子已很少看这种书,他们都在四大学馆读书,你的这些书卷都是陈旧的观念,在扬州难道没有支教夫子教过你们吗?”

“我们是被人赶出来的,是哥哥带着我们来长安城的。”

一个小姑娘朗声道。

这些孩子衣衫破落,若不是她开口,还不知道这是个姑娘。

张柬之叹了一声,道:“老夫是文林馆的主事,需要几个做杂活的人,你出去卖书时可以将他们留在文林馆,至少不会在外挨冻。”

这个孩子依旧一脸警惕,张柬之道:“随你。”

言尽于此,他来不来全看这个小子的造化了。

翌日,雪势小了一些,但依旧有点点雪花从天上飘落,昨日等到夜里也没见这几个孩子来文林馆。

张柬之觉得他们多半是不来了。

正坐下要用早食,从外面回来的仆从脚步匆匆,“主事,外面有几个孩子要见你。”

张柬之喝下一口粥,又拿起一张饼咬了一口,放在口中嚼着道:“什么孩子?”

“啊?”仆从困惑道:“那孩子说是主事要他们来的,看那孩子言之凿凿,还以为是真的。”

李善是为人十分警惕又很聪明的孩子,张柬之心中颇有感触,又道:“将人带来。”

“喏。”

很快,六个孩子被带到了面前。

张柬之依旧吃着早食,见有几个孩子看着桌上的饼与肉片目不转睛。

再看他们穿着单薄也有些消瘦,张柬之道:“一起用点饭吧。”

当即就让仆从将一锅粥都带了出来,还有饼与肉。

“谢主事。”李善一边说着,一边给弟弟妹妹盛粥,让他们一个接着一个上前喝粥,并且一次次叮嘱这些孩子不得讲话,不得失态。

张柬之用了早食,就对身边的仆从小声吩咐了几句,随后再看眼前这些孩子,又道:“李善?”

“小子在,欠张主事一顿饭食,待小子卖了书卷就来偿还。”

仆从抬着一叠厚厚的书卷放在桌上。

张柬之道:“你的这些书留下,往后只能帮某家卖书,至于你的这些书暂且留下,文林馆给你保管,你可以接着卖书了。”

李善行礼道:“小子只是吃了先生一顿早食,就要给先生卖书了吗?”

“你的弟弟妹妹留在这里做杂活,至少可以不跟着你出去挨冻了,咸阳桥不会有京兆府的人走动,某家这里的书只要你拿出去卖,就会有人买。”

见李善还在犹豫,张柬之又道:“想在文林馆当书童的人多了去了,既然你不愿意……”

“小子可以让弟弟妹妹留在这里,但请先生立字据。”

称呼都变了,在来之前李善肯定是打听过了,毕竟关中就这么点大,关中各县的县官但凡热心些,都会帮这个可怜的孩子。

“好!”

张柬之颔首答应。

只有写了字据,李善才肯让弟弟妹妹留在这里,再加上文林馆主事的身份,李善的心中才有了打算。

按照字据所写,李善需要给张柬之卖书。

文林馆的书很特别,都是郑公语录,而这种书是关中最多的,也不知为何还要拿出去卖。

思量了片刻,李善在寒风中搓了搓手,再一次回头看了眼还在大快朵颐吃着早食的弟弟妹妹,他拉着一车的书朝着咸阳桥而去。

张柬之让孩子们跟着一群稍大些的孩子去读书,而后他自己则坐在一旁喝着茶水。

一旁的仆从问道:“那孩子是先生以前就相识的?”

张柬之摇头道:“那孩子看着像是天生就能卖书的,多看他一些时日,文林馆也不会白养着他。”

仆从应道:“喏。”

文林馆与长安城的四大学馆不同,文林馆不在长安城,往来官吏却很多,顺便带一些村县的孩子教书,多数时候在这里走动的人都是官吏,有的经过考核可以任职当官,还有的刚来这里需要进行考核。

张柬之刚喝了一碗茶水,就有官吏脚步匆匆。

来人是吏部的官吏,他翻身下马递上一卷书,道:“张主事,这是吏部让人送来的名册。”

张柬之接过名册看了一眼,蹙眉道:“这些人都是不能为官的吗?”

“上查三代,他们的子嗣也不能为官,如今在朝中乃至各县为官的官吏,但凡有贪墨或犯事者一律记录在案。”

陛下终究还是这么做了也好,官吏不比平民,官吏犯事加以数倍惩罚,为官者就要如履薄冰。

张柬之站在文林馆前,又见到了一个人朝着这里而来,来人是上官庭芝。

“柬之兄!”上官庭芝笑呵呵上前。

“听闻庭芝兄升任刑部了。”

上官庭芝摆手道:“只是一个郎中而已,依旧还要兼顾着大理寺,还在大理寺当值,顺手去刑部照应。”

说着话,上官庭芝递上一卷纸道:“怀英让人从西域给你送来的书信。”

“多谢。”

“老夫先告辞了。”

“慢走。”

送别上官庭芝,张柬之这才回到了崇文馆,打开了狄仁杰送来的书信。

人与人是不能相比的,张柬之自己与狄仁杰,裴炎这种天赋异禀的人也是不能比的。

打开书信,狄仁杰讲述着他们在西域的遭遇,以及西域的一些事。

这些年朝中派往西域的官吏有很多,其中就有很多新任的官吏,似乎在朝中有一种风气,年轻官吏想要在朝中立足就需要先去西域或者吐蕃闯下一片功绩。

说不定是狄仁杰与裴炎回来时,他们已位列六部侍郎,二十余岁的侍郎,这也太年轻了。

张柬之错愕一笑,当今陛下就喜任用年轻官吏,只有年轻的官吏才能心无旁骛,也更热血。

狄仁杰还在信中交代一定要给他回信。

一些雪花,从窗外落到书桌上,外面的风雪好似又大了几分。

到了午后,李善就回来了。

他站在门口一副要想见,又不敢打扰的样子。

张柬之无视了他的目光,而是继续提笔书写着回信,一边写着回忆这两年朝中发生的事。

陛下已下旨命安西都护府的兵马扫平葱岭诸国,待书信送到狄仁杰他们也该知道这件事了。

其实现在的朝政大体上还是很平稳的,皇帝下旨均税却不再均关中的田亩,皇帝下旨严苛查问科举学子,上查三代人包括母系父系。

张柬之依旧在纸上书写着,一张写完就再拿起另一张纸继续写。

有人说新政就要来了,崇文馆的年轻人一次次想要皇帝施行新政,那么如今的种种政令就是他们想要的。

张柬之的笔稍稍停顿,他忽然觉得未来十年内,恐怕会是大唐变动最大的十年,人们已很难用过往的经验来揣测皇帝的想法。

还是有人对现在的政令提出反对的,也有人觉得皇帝不该这么做,有人觉得现在的朝堂只需要维系贞观年间的治理方式,大唐延续三百年大概是可以的。

就如现在陛下的均税之法,做不到让所有人满意,也做不到照顾所有人,总有一部分人的利益会被新政的各方受益者分食。

治国就是如此,这世上哪有万全之法,有一个说不上多差,但也说不上多好的国策。

能用且好用的方略,这已然很不错了。

写完这封书信,张柬之长出了一口气,将两张纸卷起来,而后放入一个皮套中,对屋外的老仆从招手。

老仆从与站在门口的李善擦肩而过,拿过牛皮套,会意道:“这就安排人将书信送去西域。”

如此,张柬之这才空闲下来,能够煮一碗热茶,惬意片刻。

李善也终于开口了,他行礼道:“小子谢先生指点。”

“嗯,你的确该言谢。”

“小子将来会报答先生的。”

“去看过你的弟弟妹妹了?”

“小子去看过了,他们能够做些杂役,到了夜里住在文林馆,也比寄人篱下更痛快。”

毕竟这些孩子是要做杂役的,需要扫地整理书卷,端茶送水。

张柬之道:“没人会欺负你的弟弟妹妹,在这里的人都很敬重郑公。”

李善回头看了看挂在墙上的画像,在这里最多的就是郑公的画像。

“说说你的事吧。”

“喏。”

李善开始讲述他从扬州到长安城的故事,原本他爹娘过世之后就寄居在亲眷家中,之后他的亲眷说是要来长安,他带着弟弟妹妹也跟着来了。

只是他的叔父到了关中之后反倒更加游手好闲,挥霍家用,而李善也只能想着自己谋生。

他道:“先生,其实小子早就想搬出来了。”

张柬之道:“如今的长安很少会饿死人,就算是再落魄的孩子也会被县官接走,养在四座学馆内任职杂役,与现在没什么分别。”

“小子还是谢过先生。”

之后,渭北的一个县官寻来了,说是来寻李善的,他的叔父让人来寻了。

张柬之拍了拍这个孩子的肩膀,示意他留着这里。

夜色逐渐笼罩这片天空,张柬之站在雪中与这个县官谈着话,之后县官恭敬地离开。

等先生走回来,李善询问道:“先生?”

“你们是老夫的学生,官府不会再来打扰你了。”

李善当即行拜礼,改口道:“谢老师照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