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五百三十四章 人前人后的礼部

以前离开长安时,人们都还在议论着新政,如今回来之后议论新政的话语声更多了。

“把那个使者给老夫带上来。”

听到高侃大将军一声大喝,狄仁杰回头看了一眼,又问向一旁的裨将,道:“什么使者?还带了使者来?”

一旁的庞将军回道:“是大食抓来了战俘,他声称可以做大食阿里的使者,他去见过阿里,说是带来了阿里的话语,要说给天可汗。”

庞将军庞同善,平日里言语不多,可一开口就是洪亮的大嗓子。

狄仁杰作揖解释道:“小子先前并不知道此事。”

庞同善回道:“狄书令,这是当初从葱岭撤回来时,大将军安排的事。”

又有兵部的官吏脚步匆匆而来,道:“诸位,可先回家安顿家人,待朝中有了安排会再告知的。”

言罢,这个官吏又离开了。

张柬之道:“以现在朝中的能力,要在长安城找一个人很容易,不会漏下诸位的,尽管回家就好。”

狄仁杰看着众人纷纷离开,又道:“我也先回家了。”

张柬之惊疑道:“不去见晋王吗?”

“不去了,先去看看爹娘。”

张柬之又是一笑,道::“好。”

从西域回来了几位将领在朱雀大街分别,狄仁杰走入朱雀大街的一处小巷,一路在回家的路上,观察着四下。

这关中的变化是很大,从河西走廊一路来到关中就可以见到,关中各县的许多村子都修整过,屋子显得更错落有致,而且道路也更平直,通往长安的路也少了许多弯弯绕绕。

狄仁杰心中浮现着自己一路从河西走廊而来的路线,整个关中以长安为核心,长安各县围绕长安,分别形成一圈又一圈的环状路线,而四面八方都有新修的驰道,连通长安。

走在回家的路上,狄仁杰也发现道路比以往平整了许多,干净了许多,这天依旧很冷,尤其是冷风灌入巷子里的时候。

冻得让狄仁杰收紧了衣衫,正走着邻里间已见到了正在走来的狄仁杰,纷纷低声交谈着。

距离家越近,狄仁杰反倒是放慢了脚步,一直走到了家门口,就听到了家里的话语声。

“你们几个,把地洗干净了。”

“怀英喜吃菠菜,你拿莲菜做什么?”

“鱼呢,鱼可杀好了?”

……

还未走入家中,狄仁杰就听到家母在院内指挥若定的话语声,这个家总是家母说了算,现在也一样。

狄仁杰推门而入,原本还有些热闹的院内忽然安静了片刻。

之后就传来了狄母十分尖锐的话语声,她高声道:“还睡!儿都回来了,你还在睡!”

看到家母大声训斥着,又看到家父睡眼惺忪地出来,狄仁杰笑着道:“爹,娘。”

狄母看着自己的孩子,蹙眉道:“出去两年又长高了,都有胡子了。”

狄仁杰也是挠头。

狄家如今也不再是当年住在京兆府的那个狄家了,如今的狄知逊是朝中的刑部尚书,狄仁杰又是军中小有名气的小将军,家里有大院有仆从。

坐在家中,狄仁杰大口吃着饭菜,询问着如今的朝中变化。

狄知逊慢条斯理喝着酒水,向儿子说着情况,如今的朝堂变化颇多,中书省的侍郎调换过几次,现在有十六人,以后会有多少人还不知。

狄仁杰耐心听着这些话语,以前的中书省能够定事的也就三人?

贞观时期主持朝政的也都是赵国公,房相与郑公。

本以为朝中决议以英公为首,马周,于志宁,许敬宗,褚遂良五人为主。

而现在十六位中书侍郎若想要绕过这五位中流砥柱,只要十六位侍郎足够团结,就能够与这五位抗衡,甚至能够绕过英公他们,直接向陛下进谏,并且将政令执行下去。

狄知逊又道:“有人说如今的皇帝越来越集权,而朝臣的权力就越来越小了,现在更是有中书省十六位侍郎抗衡六部尚书的架势,乾庆这一朝君强臣弱。”

见到妻子又瞪了自己一眼,狄知逊咳了咳嗓子,又道:“这些话老夫也就与你说,你不要对外说。”

狄仁杰啃着一根羊骨头,问道:“这算是好事还是坏事?”

狄知逊摇头道:“也不知是好是坏,也有人说这就是陛下的新政,只是先前听陛下说起过一些话,大概是褚遂良传出来的,说是社稷治理到了如今这一步,集体智慧与集体意见显得更重要,而个人的远见反倒有些薄弱。”

“所谓集体智慧,是一种很模糊的东西。”狄知逊饮下一口酒水,缓缓道:“看不见,也碰不到,到底是好是坏,只能让以后的人评说了,其实老夫很欣赏陛下的一句话。”

狄仁杰问道:“什么话?”

狄知逊思量了片刻,叹道:“陛下说将朝堂的行为当作社稷的行为,这天下的每个人都是社稷的一部分,人们过得怎么样,社稷就该是什么样的。”

狄仁杰安静地听着。

如今看儿子回来了,狄知逊心中高兴,又多喝了一些,喝多了酒兴正盛话也多了起来。

甚至还说到了军中的安排,这一次裴炎铁定是兵部侍郎,二十多岁的兵部侍郎,这也太年轻了。

狄知逊又道:“也不知朝中当初为何要将你放在大理寺,如今想来似乎吏部觉得你更适合在京兆府,你多半是下一个少尹了。”

言至此处,狄知逊又是爽朗一笑,又道:“我儿二十有余,就已官至京兆府少尹。”

父子两人喝到很晚,来年会有很多人得到升迁,甚至包括很多崇文馆的学子,包括骆宾王,姚崇等人。

狄仁杰又说起了中书侍郎的人选。

狄知逊解释道:“怀英,你切莫小看如今朝中选人的眼光,现在的朝堂用人更看重一个人的能力,而不是出身,那十六位中书侍郎,站在中书省内,不论是市税,田赋,盘账,经营,查民情,论地理,河道粮食乃至人口多寡,这十六位侍郎都是个中翘楚。”

“就说他许圉师,当年任职洛阳河道监监正……”

狄知逊的话语越来越多,狄母坐在一旁还在给儿子挑选着新衣裳。

今晚的夜色很好,月朗星稀,直到父亲醉倒了,狄仁杰这才走到屋外,呼吸一口冷空气,院子里的角落还有没有融化的积雪,放在屋外水盆中的水也都结成了冰。

狄仁杰很喜欢这种日夜循环规律的关中。

在葱岭的时候有时闭眼片刻,天就亮了。

有时明明过了很久了,那天一直都是漆黑的,有阳光却也很短暂。

今晚狄仁杰没有睡下,而是安静地坐在家中,看着阳光从东面升起,直至照入长安城,不管夜晚有多冷,这种阳光按照预想地出现,这种感觉让狄仁杰感觉尤为踏实。

本来朝中都已休沐了,听闻军中还带了一个大食使者来,这让原本休息的鸿胪寺与礼部众人都很苦恼。

人们常说秋收冬藏,秋收冬藏。

冬天就应该过冬的,偏偏又来了这种事,许敬宗早早出门,神色带着不满,还有些许怒意。

寒风凌冽的长安城内,清晨时分也没什么人出来走动,街上的行人稀少。

刚走两步,许敬宗就见到了同样正在往朱雀门走去的郭正一。

在冷风中缩着脖子的郭正一,笑道:“许尚书。”

许敬宗口中吐着热气,道:“你说这个使者怎么不死在半道上。”

郭正一又道:“可惜没死。”

许敬宗摇头道:“真可惜。”

两人一起走向朱雀门,又见到了早就等在这里的卢照邻以及一群礼部官吏。

众人见到许敬宗来了,纷纷行礼。

许敬宗颔首,领着礼部与鸿胪寺一众十余人走入朱雀门,门后就是皇城,如今的皇城也尤其冷清,过了冬至就是关中一年之中最冷的时节。

除了户部与兵部,礼部还在忙碌。

刑部,吏部,工部正常休沐。

礼部门前站着几个将士,他们将使者请到了礼部就看管着,说是请也更像是押送。

许敬宗大步走入礼部,一群官吏也走入有些昏暗的官衙。

众人依次坐下,还有轻声细语地交谈,有人整理卷宗,有人磨墨,还有人将冻结的毛笔捏松,甚至有人点了炉子,烧了一壶水。

这些人都是十分文气,而且礼数有加,交谈也是十分谦让又和睦。

大食使者跪在地上,看着四下的唐人,正要开口说话,却见上座的那位先开口了。

开口的正是许敬宗,他问向高侃,道:“高将军,朝中有必要见这个使者吗?”

高侃道:“这是梁建方大将军吩咐的。”

四下又有人低声交谈了,还有人将话语记录了下来。

许敬宗又看了看胡人翻译,语气有些慵懒地道:“使者,想说什么?”

那大食使者又讲了几句话,胡人翻译道:“他说阿里愿意与大唐称兄弟,与天可汗称兄弟。”

许敬宗又是温和一笑。

使者也跟着温和一笑。

许敬宗拿起茶碗饮下一口水。

见状,使者笑得更灿烂了。

许敬宗手中的茶碗正缓缓放下,又道:“那么,称兄道弟的条件是什么?”

使者听了胡人翻译的话,又言语了几句。

“他说阿里可以将木鹿城交给大唐,并且以木鹿城为界,大食统治木鹿城以西,大唐占据木鹿城以北。”

一旁有文吏记录了这段话。

这里很安静,众人的神色都很平静。

许敬宗又追问道:“天竺怎么办?”

大食使者道:“那自然是大唐的,阿里可以承诺不与大唐争抢。”

闻言,许敬宗看向高侃,“高将军,他真是使者?”

高侃道:“他自称是大食的使者。”

许敬宗又道:“使者可还有话要说?”

使者笑着露出发黄的牙齿,“阿里愿意献给天可汗数不清的金子。”

话音落下,只见郭正一拍案而起,他怒斥道:“放你娘的屁!”

忽然一声咋呼,吓得使者一个哆嗦。

也有文吏怒斥道:“你娘怎么生了你这么一个东西。”

“谁给你的胆子,与当今陛下称兄道弟!”

“把这杂碎剁了!”

“给下官一把刀,下官这就去大食,杀了阿里,某家一人足矣!”

还有官吏指着使者大声骂着,“彼其娘之……”

此刻,这个礼部内,十余人指着使者正在大声骂着,言语间唾沫横飞。

高侃也不得不退到屋外,听着那些骂人的言语,当真是骂得一个比一个恶毒。

当骂声停下之后,许敬宗带着郭正一走了出来。

刚刚骂得不论多么粗野,走到外面来到人前,许敬宗与郭正一恢复了先前的谦让有礼的态度。

“有劳高将军将人带下去,老夫这就去禀报陛下。”

半刻时辰前,许敬宗还在对使者破口大骂,转眼间又是这般气定神闲,真是匪夷所思。

许敬宗骂使者的气势,恐怕是军中那些人都不遑多让。

礼部就是礼部,这传说中的礼部高侃算是领教了。

正是寒冬腊月时节,李承乾看着新殿前刚种下的一株梅花,内侍来禀报道:“陛下,许尚书来了。”

李承乾的目光还看着寒风中盛开的梅花,稍稍颔首。

内侍会意就将人领来,许敬宗行礼道:“陛下,臣刚见了大食使者。”

“说说吧。”

“喏。”许敬宗整了整一番语言,道:“阿里说要与大唐以木鹿城为界,划地而治。”

李承乾收回了目光,抬头看了看蔚蓝的天空,“这么多年了,朕从未听人说过,要与大唐划地而治的。”

“陛下,是否派人去问问大食阿里,不瞒陛下礼部有不少人愿为社稷走一趟大食,还愿意杀了阿里。”

李承乾摇头道:“倒也不必,有关大食与葱岭的事朕会与英公商议,至于那个使者……”

将手揣在袖子里,李承乾蹙眉道:“将使者杀了吧。”

许敬宗再一次行礼,得到陛下的话语就去安排,他快步走出承天门对鸿胪寺卿郭正一叮嘱道:“往后大食的使者就不用送来了,老夫看到就烦,再告诉高将军,将那个使者杀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