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五百三十五章 有很多人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五百三十五章 有很多人

作者:张九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11: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一阵冷风吹过承天门,郭正一被冻得打了一个摆子,又道:“许尚书,兵部与御史那边送来了消息,下官也是才听说。”

“什么消息?”

郭正跟着许敬宗的脚步道:“从西域回来的将士说那个大食使者其实梁建方好大喜功留下的,军中将士们早就想杀了这个使者,是梁大将军特意留下的。”

许敬宗的脚步忽然停下,黑着脸道:“好个梁建方,他好大喜功让我们的休沐被搅和了。”

郭正一也是无奈一笑。

这也没有办法,按照情理上来说梁建方的做法也没错,一个使者要来长安那就让他来。

梁建方在战前杀了使者,也算是情有可原,如此军功在身朝野不会为难他的,只是以后会被人诟病。

再者说,退一步说放眼朝野,朝中哪个将军没有坏的风评?

皇帝一句话定下了这个使者的生死,今年的休沐依旧正常进行。

两人刚走到礼部门口,就见到上官仪与太子正有说有笑地走来,这位太子舍人近来与太子相处的相当不错。

许敬宗再次迈开脚步,与郭正一迎面而去,摆出一副正好撞见的模样,行礼道:“太子殿下。”

於菟行礼道:“许尚书,郭寺卿。”

看着嗓音还有些生嫩又沙哑的太子,这个年纪的孩子正是在变声音的年纪。

许敬宗道:“殿下,下官要去杀个使者,不知殿下是否得闲?”

於菟想了想,了然道:“杀人?在战场上看多了,父皇还布置了许多学业,就不去了。”

上官仪面对眼前两人也是面带歉意的笑容。

近来太子确实很忙,几乎是住在了中书省,整日与中书省的那些侍郎走动,许敬宗隐隐担忧这样的太子,将来会不会吃亏。

寒风依旧萧瑟,许敬宗与郭正一来到了朱雀门前,当文吏带着高将军而来,那位大食使者也被押到了门下。

当这位大食使者的人头落地,也就宣告着大唐与大食之间的关系,也就再也没有缓和的余地了。

大唐拒绝了一切和好的机会。

或许这样更好,让唐人知道,在外面还有广袤的土地没有被大唐征服,许敬宗又想起了陛下的理想,陛下希望有更多的唐人走出去,走出去的唐人能够在世间各地留下唐人的种子。

就这样让唐人的种子遍布世界各地,哪怕有唐人在遥遥万里之外,能够建设一个唐人小国,陛下也会不吝赏赐的。

陛下希望唐人能够走出去,能够去更远的地方征服。

一骑快马来到了长安城,来人将一个消息带到了长安城,老君山上的天文台就要落成了。

还以为皇帝会在老君山上建设出一个宫殿,没想到是给李淳风道长建设了一个望星台。

李世民与长孙无忌走在朱雀大街上,两人须发皆白,身后只有三两个侍卫,走入柴绍家的府邸。

李世民道:“这里还是一样。”

柴哲威道:“侄儿一直让家中人将这里维持成原样。”

李世民来到一棵银杏树前,在树边,还有一间向阳的屋子,屋子内有两个灵位,是柴绍与平阳公主的灵位。

李世民抬头看着银杏树,听到了身后有匆忙的脚步声,脚步声很熟悉。

“爷爷。”

听到於菟的话语声,李世民也没有回头,而是看着银杏树道:“近来你都在学政?”

於菟走上前道:“孙儿近来与上官老师学政。”

“上官老师?”

“他是孙儿的东宫舍人,孙儿有很多疑惑需要问他,便称老师。”

李世民又问道:“疑惑,你还有什么疑惑。”

长孙无忌站在一旁,看着这个太子面带笑意。

於菟回道:“父皇说过要政令通达。”

李世民道:“你父皇总是这么说,他恨不得给各县的官吏都拴紧了。”

“爷爷,孙儿与上官老师都觉得其实父皇的忧虑是对的。”

“你有何见地?”

於菟又道:“父皇说过,从皇帝到大臣,皇帝说要求一百,到了朝中恐怕就剩下了八成,出了长安城就剩下了六成,到了各道州府恐怕就剩下了三成,若到了地方县乡那就只剩下了一成,这是不好的,这会酿成隐患。”

“因此朝中要加大监察力度,加大县乡分权与互相制衡,自上而下要让各级官吏清楚,他们为官不是为了富贵,而是为了治理社稷,上官老师说官吏不论大小,不论在朝堂还是在县乡,他们的行为就是社稷的行为。”

“若最下层都失去了控制,社稷何谈稳固,孙儿懂得不多,可孙儿铭记父皇教诲,李唐的江山从来不是一口锅,也不是每个人在这口锅中分食,李唐的江山没有这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就没有这天下与江山。”

听罢,李世民眼神中带着欣喜与担忧,缓缓道:“承乾,他都教会了你什么啊。”

於菟道:“孙儿学到的不多,爷爷见笑了。”

李世民摆了摆手道:“去吧。”

於菟作揖行礼,也向长孙无忌行礼,才快步离开。

长孙无忌面带笑容地看着,直到太子的身影看不到了,才开口道:“太上皇有个好孙儿。”

李世民轻哼一声,道:“朕算是看明白了,这小子将来会比他爹更严苛。”

长孙无忌道:“是太子学得不好吗?”

李世民颔首道:“不是每个人都有承乾那样的天分,当年舅父说过承乾的天赋就适合当皇帝,后来你与朕都看到了,当年的承乾学什么都很快。”

长孙无忌回忆着当初,笑道:“是呀,当初还是太子时,不论什么事总是看一眼,问几句就会了,房相当年总说他没有教过太子什么,而太子就已会了,若说真要太子学得慢的唯有射术了,英公教了很多年。”

阳光洒在屋内的两个灵位上,李世民坐在一旁笑着道:“朕都快忘了你们长什么样了。”

今年的除夕,宫里尤其热闹。

李承乾带着李欣正与李恪吃着火锅,道:“青雀走了,他带着一群学子说是要到处去看看,将欣儿交给父皇抚养。”

李欣是魏王李泰的儿子,这孩子自小就乖巧,他正捧着碗喝着汤。

李恪问道:“青雀去做什么?”

李承乾吃着羊肉,道:“说是要去测量土地的年龄,可能要走不少地方,看看那些地方的土。”

李恪道:“到如今还是青雀最清闲。”

李承乾道:“你呢?”

“恪还不打算停下来,这世上总有很多旧事需要办,官吏的能力不够就需要有人看着,子民需要教化,就需要有人去教导,恪觉得这辈子都办不完这些事。”

说着话,李恪自嘲地一笑,道:“若有一天恪觉得累了,想要停下来,还望皇兄不要见笑。”

说着话,他举起酒碗就一饮而尽。

李承乾又给他倒上酒水。

也不知是不是酒意上头,耳边都是孩子们的玩闹声,李恪的眼睛有些微红,道:“皇兄,有件事,恪一定要说。”

“你说。”

“以前恪走动各地,父皇也好,皇兄也好那时候我们李唐的皇帝都没有对世家妥协,世家对李唐社稷口诛笔伐,因父皇的氏族志,皇兄的监察,他们恨不得揭竿而起。”

“当年父皇东征,皇兄在洛阳杀得人头滚滚,就再也没有人敢言造反。”李恪的语气激动了几分,他红着眼又带着笑意。

这笑意中带着骄傲,他言道:“当年恪走访各地,查问各地时常会有人用异样的目光看待恪,也会有人想要将恪赶走,那时觉得没有人相助。”

“可如今不一样了,如今有了一群又一群的崇文馆学子,他们带着郑公的话语,去教化子民,看到那群学子,恪就觉得这么多年的坚持是值得的。”

李恪话语停顿了片刻,又道:“很值得。”

李承乾拍了拍他的肩膀,望着星空道:“这老天是眷顾大唐的。”

李恪也抚着下巴的短须。

当年李恪像是孤身一人在各地走动,面对世家面对那些不平事,他为了乡民站出来。

现在李恪也不再是一个人了,越来越多的学子学成之后支教各地,改变着许多地方,那些学子会叫喊,会愤怒地面对不公。

支教的夫子都是从长安出发的,他们前往各地会告诉人们,如今的长安是什么样的,如今的政令是什么样的,如今的皇帝是什么样的。

之后就会有更多的人前来长安。

但愿,往后百年还是如此。

李承乾将身体的重量放在椅子的靠背上,揣着手笑道:“其实朕也不是一个人了。”

李欣喝了汤水,他将比脸还大的碗放下,从边上拿了几颗核桃,跑去分给於菟兄长吃。

除夕这天,长安城的夜空又有了异象,一朵又一朵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

李治正在与丽质讲述着他的设想,那是一个水轮机或者是汽转球的想法,这个想法还未成图纸,只能通过口述讲着。

李丽质坐在母后边上,神色毫无波动,甚至有些厌倦了。

长孙皇太后听了之后就很有兴致,问道:“当真?不用人力就能动?”

李治道:“当然了,若能够造出来一个很大的炉子,就能够不用人力,让印刷作坊自己运作,只是……”

“只是什么?”

听母后追问,李治神色颇有得逞之意,他道:“只是需要很多很多钱。”

“呵呵……”

李丽质忽然冷笑,像是早有预料,早就预料到他会这么说。

见母后似乎真的在盘算要给多少银钱,李丽质忙抱住母后的手臂,道:“母后,稚奴要的银钱至少上万贯。”

“啊……”长孙皇太后有些迟疑道:“要这么多?”

李丽质瞪着弟弟道:“稚奴,皇兄与杜荷都给你多少银钱了!就算是给了你银钱,你多久才能造出来?给你的银钱根本没有尽头。”

李治本就是个好孩子,他的确把钱都用在了各种发明上,只是发明有没有用不是钱说了算的,再者说科研发明就是需要一次次地试错。

被皇姐这么一数落,李治就低着头不言语,很委屈。

“其实也不是没有办法。”东阳从一旁走来端着一盆柑橘,道:“只要稚奴再经过细致的规划与测绘,并且在正式投入之前,多尝试可行的概率,就可以避免乱花钱。”

李治看到东阳皇姐,就像是看到了希望,他重重点头道:“多谢姐姐指点。”

东阳摇头道:“稚奴还是一副大器晚成的模样。”

李丽质叹道:“恐怕,稚奴的设想还是皇兄给他的。”

李治的脸更红了。

李慎吃着柑橘,很不厚道地笑出了声。

这里的兄弟姐妹与母后也都跟着笑了起来,在烟花的炸响声下,这里的欢笑声反倒是更热烈了。

夜色中,漫天的星辰下,乾庆十一年结束了。

翌日,除夕刚过,乾庆十二年新年初一,天刚亮就有官吏在坊间大声念诵着皇帝的旨意,大致意思是庆贺葱岭大胜,长安城解除宵禁七天。

皇帝还有赏赐,凡有各地戍守将士的家庭都可得十贯钱,还有米面与棉被。

不论年龄,凡有退下来的老府兵,或者为边关战死的将士家眷都有赏赐。

当皇帝的旨意下来,就有不少老府兵带着家眷向着朱雀大街的尽头,也就是太极殿方向行礼谢旨。

在有心人的眼中,皇帝的旨意更像是回礼,当初太上皇六十大寿各县的乡民都有恭贺,而现在皇帝有点像是回礼给各县的乡民。

会有人这么想,其原因也无它,历经李唐三代人,放眼如今关中,各县的乡民往上两代人数,谁家没个府兵?

正值新年初一,李承乾接见自家丈人之余,也召见了兵部尚书于志宁与裴炎。

苏亶本是来庆贺新年了,陛下与兵部两人多半有要事谈,他见场面不太合适,思量再三后,还是言道:“陛下,老臣……”

李承乾伸手拦住要行礼的丈人,“有些事还要丈人一起议。”

苏亶只好又坐回来,尴尬笑着,摆出一副陛下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态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