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情结大明 > 第一百一十三章,三载辛勤来此地

情结大明 第一百一十三章,三载辛勤来此地

作者:步枪子弹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0:21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二天早上五点多,李财再次起床,洗漱完毕后,借着炭火盆烤了些肉干将肚子塞的满满的,又喝了些热水,便开始等待第二场的试卷发放。

按照惯例,第二场考试和乡试也是一样,考的是官场应用文,分上下往来的公文和根据提供案例来撰写司法判文两种,具体来说也就是论一首,判五条,诏、诰、表各一道。

上午七八点钟左右,试卷发放下来。

试卷发下来之后,李财看了一下考题,先是怔了一下,继而不由笑出声来。

当然,在李财笑出声的同时,考场内不少考生看着试卷在无声的骂娘。

不为别的,就为这第二场试卷的试题,本场不同于往日的会试,这一场试卷题量总体没变,变的是考题类型,本场考试有论一首,判四条,诏、诰、表各一道,但是在后面却又多了一道青词题。

也就是说,本场考试相对于往常考试而言,少了一道判,却多了一个青词。

这样一来,这第二场考试就有了大明特色,青词,这可是大明这帮文人最具有代表的符号了。

会试考试的变化,相信不会是刘三吾他们做的改变,给他们十个胆子,他们也不敢。洪武大帝显然不喜欢这一类的文章。但是对于政治权谋有着近乎天才般的理解和参透他,可是却是将朝臣掌控的牢牢的,任何一位臣子,哪怕是权如李善长,只要洪武帝愿意,只要一句话就可以将其碾为粉末。

洪武帝是大明帝国绝对的老大。

另外洪武帝宣然有一点文采,但是毕竟是打江山下来的武夫,智商又高的他,显得高深莫测,朝臣面对洪武皇帝都战战兢兢,又敬又怕,哪个敢在这种事关国家春秋大计的考试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啊,又不是长了好几个脑袋,掉一个没关系!

徐和,这会按照历史发展来说,这一段时间应该是刚被李善长阴了一把,正被洪武帝晾着的时候,自然更加不会在会试中做这种受争议的改变。

那么,做出改变的自然就只能是洪武帝了,也是,这场恩科本来就是洪武帝的恩赐,他在本场考试做一个改动也算是正常了。

洪武大帝,果然是洪武大帝。

在洪武治下,出了刘伯温,刘三吾。杨洪,呵呵,现在却也来一个青词会试。

不过倒也多谢了,因为以前读史书知道洪武帝的信息,所以自己得了那位疑似张三丰的老道送的那本《斋醮青词经》,对于青词也多有研究,不说大成也有小成了,在这个会试考场,足以笑傲了,本来还想这怎么施展呢。

如此一来,多谢了。

此番会试把握,已经增加到九成九了。会试重视第一场,自己第一场答的很有信息,现在第二场有了刘三吾加的青词考题,自然这道青词题也会是阅卷重点,青词,相对于其他考生,自己又是擅长的。所以,这次会试已经稳了。

李财看着试卷,勾起了唇角。

会试第二场并不难,官场应用文李财早就烂熟于心了,试卷下发后,李财用了一天半的时间就把除了青词之外的其他考题全都做完了。

在试卷下发的翌日下午,李财就只剩这道青词题了。

因为预见到,这道青词会是本次会试阅卷的重点,所以李财对这道青词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留了足够的时间。

这道青词题很简单,题目就一句话八个字而已,“祈尔所愿,试做青词。”

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要想弄懂这个题目的意思,就得简单说一下这个青词。青词到了嘉庆年间就是更为疯狂,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青词,亦作“青辞”,是道士用来上奏天庭或征召神将的一种符箓。由于是用朱笔书写在青藤纸上,所以称之为青词,又称绿素。由于古代神比较多,所以凡间要告诉天神的事也就越多,于是文人客串到一起,来写青词,及至后来,青词逐渐演化为一种文体,道士也渐渐失去“专利”了。

也就是说,青词是人们献给天神的奏章祝词。

“祈尔所愿,试做青词”

这个题目的意思就是,把你的祈愿做一篇青词。你想给天神祈愿什么,就写什么就行,大体是一个开放式的题目。简单来说就是大家上小学时常写的作文题目:“我的愿望”;或者大家读高中大学时英语考试经常遇到的题目:

题目虽然简单。但却不好写。

因为青词并不好写,它要求以华丽的文字来表达人们对上天神灵的敬意和诚心,是一种以诗赋为体裁的文章。一般多用骈体。以四六文句构成,对仗工整,文辞华丽。也就是说,青词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诗题青词,一种是赋体青词。一般而言,赋体较多。因为青词多是文辞华丽,赋体更容易文辞华丽。

看到这个题目。百分之九十的考生都在骂娘,他们并没有做个青词。不过所幸他们擅长八股,八股文你做得好,随便是诗还是赋。都能做出来。这青词虽然不好写,但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也能做出来,只是对出初涉此道的他们而言,做出来的青词,质量可是没有什么保障。

大部分考生,绞尽脑汁,费尽心血的遣词造句,愁的头发都不知道拽掉多少根。

相对于他们而言。李财轻松愉悦多了。

写青词不是问题,写好青词也不是问题,李财唯一所考虑的只是如何把这首青词写出彩。

李财戴着口罩,将试题放在桌上一侧,用镇石压住,伸了个懒腰,思索了片刻,将毛笔饱蘸了一下墨汁,然后再一张空白纸上落下青词草稿:

“谨上启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帝(陛下):伏以宝祚无疆,苍穹垂佑。吉日式临于元命,醮科爰举于旧章。荐诚箓以惟精,延圣真而并集,仰希灵贶,敷锡眇冲,四时叶序以和平,品汇均休而康泰。无任恳切之至。谨词。”

不过写完,李财又摇了摇头,这样的青词合规合举,不过要想出彩,想要卓尔不群,简在帝心,是远远不够的!

放下毛笔,李财揉了揉脑门,思索起来。

历史上这个时期之后还有那些出名的青词呢,自己以前没怎么研究过青词,所以也并不是很清楚。而且,明朝之后,满清政府鄙夷这种文体,所以青词就落寞了。

哦,有了,清朝还有一首特别有名的青词,有名到以至于人们都忽略了它是青词。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没错,这首诗是一首有名的青词,是龚自珍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着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了作者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龚自珍因不满官场的黑暗和*,辞官回老家途中路过镇江,只见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打听,原来当地在赛神。人们抬着玉皇、风神、雷神等天神在虔诚地祭拜。这时,有人认出了龚自珍。一听当代文豪也在这里,一位道士马上挤上前来恳请龚自珍为天神写篇祭文,龚自珍一挥而就写下了《九州生气恃风雷》这首诗。

不过,如果原封不动的将这首青词放上来,那就等着杀头吧。因为这首青词虽然出名,但也是说国家沉闷腐朽,一片死寂、了无生机的。这恩科可是因为国泰民安风、祥瑞频出,嘉靖大帝才特旨恩科的。

现在你将这首青词诗供上去,名是能出,但是小命别想要了。这可是公然甩我嘉靖大帝一个响亮的耳光啊!要想用的话,得改变一下才可以。

《九州生气敕风雷》

九州生气敕风雷,万马奔腾究可欣。

伏惟天公神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样一来意思就变了,国家生机勃勃,上天敕令风雷顺,万马奔腾局面大好,想到天公精神抖擞好的不得了,希望可以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也就是表达了,国家风调雨顺,局面大好,希望自己也能被选拔通过会试,可以为国家添砖加瓦啊。

在李财他们考第二场的时候,考官们也开始忙碌了起来。

其实在第一场考试结束后,第二天的下午五六点钟,第一批一百份弥封好的会试朱卷已经送到了考官们的手上,然后紧接着又送来了五千余份会试朱卷。朱卷弥封上,还有不同的“南北中”字样。

这就是大明朝首创的区域分榜会试制度,随着洪武三年“南北榜”糊涂案的落幕,明王朝“南北分榜”的考试制度也就此确立下来,在其后的时日里,它不断被修正,到明朝中期,终变成了“南榜北榜中榜”(安徽以及西南诸省)的划分方式。录取比例也固定在南榜55%、北榜百分之35%、中榜10%。

李财他们在考着第二场的时候,考官们已经开始着手阅卷了。

考官们阅卷的地方在顺天贡院的“至公堂”,至公堂在明远楼的后面,东西两侧为外帘,供管理人员居住。至公堂后为内帘,供考官居住。考官们阅卷就是在这里。

在至公堂的正门外有一副对联,意在说明考生不容易,强调考官的“空群之识”和取士的大公无私,以为必如此才能为国家选拔到真才,才能使考生心服口服。

“三载辛勤来此地,人怀必售之心,非秉至公则举者喜矣,错者不能无怨,怨蓄谤兴;”

“一生期许坐斯堂,务擅空群之识,惟持极慎。则得者快矣,失者亦可无惭,惭消誉起”。

在至公堂内。待第一场的朱卷达到之后,正主考官刘三吾与副主考官鄢懋卿领着八位同考官。来到至公堂内帘大堂孔子画像下,由两位主考官上前烧了三炷香,然后在高孔圣人像下行三跪九叩大礼。

徐阶在最前,紧随其后的是鄢懋卿,其他几位同考官依位份高低排班随礼。

“为国家社稷秉公取士,不徇私情,不受请托,不纳贿赂有负此心,神明共殛。”

刘三吾领着众位考官,一同盟誓。这都是几百年一成不变的规矩了,盟誓后两位主考退下,接着便是贡院执事人役忙活,祭文昌帝君、拜奎里、请关圣帝君……各种各样的程序全都严格按照前例。

程序完成后。便开始抽签,先由主考官徐阶与副主考鄢懋卿抽签,主考官抽房签,副主考抽试卷的签,然后根据抽签结果决定将哪一束试卷分给哪一房批阅。

诸位考官抽签分发朱卷,每个考官大约分了五百余份朱卷,都是含有“南北中”不同区域的试卷,按照南榜55%、北榜百分之35%、中榜10%的比例取中试卷,也就是荐卷。

毕竟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