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情结大明 > 第五十九章,大家同坐一条船

情结大明 第五十九章,大家同坐一条船

作者:步枪子弹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0:2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朱元璋冷冷看着面前的李善长。李善长退位很早,洪武五年便卸下左相的职位,却人退心不退。

在退位时,还推荐自己的门生兼姻亲胡惟庸接任左相,并在幕后出谋划策。淮西那些勋贵们更是把他当作领袖供着。光上朝堂上公侯伯爵、从四品以上官员,买卖良田就不下几百万亩。……

看到此处,徐达惊得差点咬到舌头。如实陈述自己家的情况,不敢有丝毫的隐瞒。

再看排在首位的是韩国公李善长,洪武五年赐公田三千亩,洪武八年存良田三万八千亩。

“刘爱卿,你可记得自己家赐予的公田还剩下多少?”

朱元璋清楚,这么多年,徐达一直代自己出征北元。

他看向若有所思的大将军徐达。现在看来不仅印证了他的说法,甚至更加恐怖!也不知道那贡生怎么就推断出来的?

自己还心存侥幸,以为能蒙混过关。可是林澈不仅指出公田政策的弊政,还直言政策已经危及大明的根本。等到李善长将秘折看完,心反而安定了许多。

到那时候朝廷的赋税从哪里来?大明朝数万官员,那该侵占多少?!众人一开始看到那个贡生所言,还觉得危言耸听,故弄玄虚。说不定朝堂上又要掀起腥风血雨。

这一年得有多少收入?再看排在第二位的自己。朝堂上几乎所有的官员都有涉及田地买卖,还有几位比自己还夸张。毕竟没在朝堂呆过。就连以清廉纯质著称的徐达、刘三吾和傅友文都收购了几百亩,只是没自己这么多罢了。

李善长看完,默默将秘折递给胡惟庸…要是告诉自己,自己必然不允。这两年,浙东集团随着刘伯温的离朝,汪广洋的失宠,以及杨宪的伏法,日渐式微。眼看着一排排数字,一个个名字都列在上面。

他接过秘折,瞟了一眼,差点当场晕厥过去。

等到傅友文陈述完毕,朱元璋朝太子朱标一招手。他知道胡惟庸作为李善长的门生,已深得李善长的精髓。原来女儿徐妙云也参与了农田的购置,这事女儿没跟自己说,想必怕自己操劳。这家伙难道是谪仙下凡?可是也侵占了啊。

唉!

接着郑国公常茂,赐公田三千亩,存田四千一百亩。李善长眼看徐达脸色难看,一种不详预感油然而生。怪不得上位脸色那么难看,这上面的数字的确触目惊心。培植亲信,打击浙东集团。

这秘折上所记录的,完全印证了狂生李财的猜想。

宋国公冯胜,赐公田三千亩,存田六千五百三十亩。

卫国公邓愈,赐公田三千亩,存田七千三百一十五亩。

刘三吾上前一步跪倒在地:

“启禀陛下,洪武五年,陛下赐公田五百亩,这些年家里在外又购置了六十亩。”

朱元璋将秘折拿在手中抖了抖:

“我这里到有一份奏折,详细记录了朝廷官员的田亩数。

“现在臣名下有良田五百六十亩。”

农民没有田地,生活没有着落,必然四处流浪,成为流民。这件事,大将军未必知道。

胡惟庸与两位尚书看过后,也是倒吸一口凉气。胡惟庸在李善长培植下,坐上中书省左丞相的位置。

朱元璋把目光转向大学士刘三吾:

恐怕这个公田补贴政策,还是道听途说得来的。

若是此事放任不管,就这么发展下去…朝堂上从四品以上官员名录,田亩数无一遗漏。

最离谱的是永嘉候朱亮祖,洪武年赐公田一千亩,现存田七万五千三百亩。

第一个接下秘折的徐达看到秘折,倒吸了一口冷气。

朱标心领神会,将手中秘折递了回来。中书左丞相胡惟庸,赐公田一千亩,存田四千两百亩。

徐达看完,默默将秘折递给韩国公李善长。农民没了田地,一旦遇到灾荒年,他们的生活哪还有着落?

朝廷没有赋税,哪有粮食钱财供养军队?

没有军队又该如何巩固边防?用不了多久,天下的良田岂不是被官员士绅们侵占光了。

李善长这富家翁做的,简直富甲天下啊!李善长强做镇定,将秘折从头到尾看了个遍。说罢,将秘折递给太监刘和,让他给众人传阅。记录的非常详细,想必亲军都尉府仔细做了一番调查。

家里大小事务无暇过问。现在好了,大家同坐在一条船,就要同舟共济。

朱元璋捻着胡须微微点头,没有回答,目光看向傅友文。

不过这家伙把这件事鼓捣出来,怕是不好收场。

目光看向胡惟庸,见他一副怡然自得。

洪武五年赐公田三千亩,现存田三千一百二十亩。

怪不得陛下如此动怒。

幸亏自己多了个心眼,拿儿子李祺当了挡箭牌。

原来上位早就将公田之事查了个底朝天。

只是李善长虽退居幕后,却是淮西集团实际领袖,与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在朝堂上明争暗斗。

眼看李善长在自己面前装傻,朱元璋不再理会。

随即摇了摇头。

不等朱元璋问话,傅友文赶紧上前跪在地上。

整个朝堂渐渐被淮西集团所把持。

想必此刻已经准备好了答案,就等着自己去问。

仅仅三年时间,韩国公家良田足足翻了十倍还多。

朱元璋对他也很尊重,每每遇到大事,必请他出来谋划。

李善长这一幕后主使,就像一根刺一样,扎在老朱的身上,让他浑身不舒服。

朱元璋所希望的平衡被打破。

不然在皇上面前,这么大数字的出入,自己如何解释的清楚。

没有侵占良田的官员几乎没有。

毕竟牵扯的官员太多,牵扯的事情太大了。

能预测天下事?

曹国公李文忠,赐公田三千亩,存田四千九百亩。

前面是洪武五年皇上赐予的公田。

秘折上详细记录了朝中公侯伯爵,以及正一品到从四品官员家中良田亩数。

“众爱卿,伱们看看自己家的田亩有多少,再看看其他官员的,再来回答朕这个政策该如何处置。”

上面的数字的确触目惊心。

还好!

还有。

足足比赐予的公田多出七十五倍。还是瞒不过这位精明天子啊!刘三吾跪地如实回答。

他知道依照上位的性格,这事不会就这么算了。咱偏偏不问你,就晾着你!想到这。仰天长长叹了一口气。多出十倍以上的还有平凉候费聚,安南候俞通源,六安候王志,东莞伯何荣…

就连平时性格宽厚的太子,脸上都带着震怒。

问了也是白问。后面是现阶段每个官员家里良田的数目。这情形不就跟元末天下大乱,一样的状况?到时候什么李重八、刘重八再纷纷揭竿而起…

“咳!咳!”

看到众人满怀心事,御案后的朱元璋重重咳嗽了两声。

刘三吾反应过来,赶紧将手中秘折递给太监刘和。

“众爱卿,现在咱们再来谈谈公田补贴俸禄之策。”

“有什么好主意,不妨说出来,说错了,朕赦尔等无罪。”

想他徐达正直清廉一辈子,没想到无意间卷入这摊烂泥中。

现在就是浑身长满嘴,也说不清。

“要知道,大明江山,还是你等帮朕一起打下来的啊!”

李善长更是趴在地上,浑身颤抖不止,冷汗瞬间将内襟打湿。

三万多亩啊!

虽然都是低价购得的,但也花了他几十万两银子。

此言一出,落针可闻。

“你大可安心在家做你的富家翁,只是这件事你就不能帮朕出出主意?”

现在,按这位皇帝的性格,银子白花了不算,只怕还得追究责任。

“韩国公所言甚是,还请陛下给臣等一些时间,细加斟酌,共同商量一个妥善的方案!”

眼看众人都沉默不语,朱元璋干脆点起名来:

“天德,你看这事咋处理?”

“还是当年好啊,朕的两大谋士李百室、刘伯温,遇到任何难事,你们都能及时帮咱化解。”

记得第三次北伐大胜回朝,上位高兴,一定要将他曾经居住的吴王府,赐给自己。

还是清贫一点好,安全、踏实。

朱元璋虎步龙行来到李善长跟前,烛光将他的身影拉长,一股滔天气势将在场众臣压得喘不过气来。

吴王府也就比皇宫小一点点,都被自己婉言拒绝了。

李善长说完,颤颤巍巍跪倒地上,痛哭流涕。

李善长伏在地上,丝毫不敢抬头。

“你们都退下吧!”

自己位列名录第一位,涉及买卖良田是皇上赐予的十倍还多。

“本分?呵呵——”

众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一时都不敢出声。

“此事兹事体大,涉及天下官员,臣一时不敢妄言,还请陛下给微臣一点时间。”

御书房内瞬间被一股肃杀之气笼罩。

朱元璋说着这话,眼神中充满着玩味。

在这位性喜猜忌的皇上眼里,荣耀、财富都是毒药啊!

“好!朕成全你,让你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还有,微臣一直认为,上位务必将诏狱那位狂生斩首示众。”

他不知道哪句话得罪了这位皇帝,引得雷霆震怒。

“三位大人年富力强,又掌管中书,相信他们一定能拿出良策,帮助上位妥善解决这个问题。”

可是等了半天,也不见朱元璋回应。

虽然自家在官员买卖良田目录上,算少的,但毕竟也参与了啊。

区区一百二十亩良田算什么?

自己每次征讨班师回朝,上位哪次没丰厚赏赐,自己哪回受了。

“啪——”

李善长此刻心情已经跌入谷底。

这是何等的荣耀?在大明朝也是独一份。

“陛下息怒!”

听到这话,李善长身子匍匐爬到朱元璋脚下:

“陛下息怒…”

即使最后追究责任,也很难追究到自己身上。

李善长就这样伏在地上,头也不敢抬起,冷汗顺着鬓角滴落在衣襟上。

胡惟庸也匍匐在地:

他上前一步,作揖道:

“启禀上位,老臣退出朝堂已有多年,一直赋闲在家,这等大事上位还是问问杨大人、刘大人和傅大人他们吧。”

半天,朱元璋鼻孔里哼了一声:

“行,咱给你们一天时间考虑,后日早朝,我要看到你们的方案。”

“好你个李百室,让你担任中书左相,替朕分忧,你推辞说年迈体衰。”

“没想到你百室,却在家鼓捣出三万多亩良田。”

“啪——”

朱元璋从御案后走了出来,边走边抚掌:

“韩国公,不愧为六公之首,朕之萧何,什么都替朕考虑到了。”

以他对这位铁血皇帝的了解,这件事不会就这么轻易算了。

朱元璋点点头,目光转向韩国公李善长:

“百室,伱来说说这件事该如何处理?”

这时。

“想做一个富家翁?好啊,很好,要不要朕将天下的田地都赐给你?!”

“容臣好好想想,回头必定拿出一个方案,以供陛下参考。”

可是这狂生妄言朝政,妖言惑众,难道不该杀?

再说了自己的魏国公府,已经很大很舒服。

朱元璋双手背在身后,仰望着屋顶,在御书房内来回踱步。

此刻,徐达心里正窝着火。他将问题抛给了李善长等三位大臣,却没想到朱元璋并没有放过他:“百室,你可是朕之肱骨,朝廷出了这等大事,你怎可弃之不顾,这样你能安心在家养老么?”

毕竟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